“数智技术”赋能爱的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解读数据并进行分析。学校供图 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在数学课上,运用“云课桌”开展学习。学校供图

    ■解码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

    编者按

    前不久,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公布,共计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7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本次获奖项目,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解码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栏目,陆续对7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进行深入报道,敬请关注。

 

    不靠补习靠兴趣、全面发展有特长,对于刚刚荣获202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高一学生王淳稷来说,数学潜质的发掘与钻研兴趣的激发,离不开他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学习经历。是老师用课堂大数据发现了他的优势特长,又通过课内外的个性培育找到了激发他潜能的钥匙。

    将“数智技术”赋能爱的教育,不只关心分数,更拓展至育人全过程,覆盖知识、能力、行为、心理、情感等各方面;让每位教师都拥有隐形的智慧育人“助手”,通过人技结合,助力因材施教,更赋能立德树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城市核心区,上海首个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卢湾一中心小学,多年来坚持发展素质教育,积极应用数智技术,探索新时代小学育人模式转型。

    在最近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卢湾一中心小学“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荣获特等奖。

    如何用好信息技术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见技术,更见人”,推动新时代小学育人模式转型?以20年情感教育研究为基础,卢湾一中心小学融合数智技术与教师智慧,人技结合优势互补,“术”“道”相融勠力共育,初步建构起“育人全过程融合、教学全流程优化、评价全要素诊断、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小学育人新模式,开辟了育人新赛道。

    育人全过程融合,建构全人数字画像

    语文课堂上,一边学生用“云笔”在“点阵纸”上完成练习,一边教师的终端平台上,每个学生的答题时间、答题顺序、书写笔迹、准确率等信息几乎“零时差”地出现。同时,通过“云笔”中的压力传感器,学生书写停顿、压感等多维度笔迹数据也清晰可见。

    “学生答错题的原因能被更精准地分析,一些被忽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通过‘云笔’也能被捕捉。”在教师贺春秋的课堂上,人技结合助她“看见”孩子的每一笔,更引导教师练就“读心术”,多维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状态。

    卢湾一中心小学从2010年开始局部探索将数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碎片化场景,2018年全面启动了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育人模式实践,持续不断进行探索。

    “新时代的小学教育需要坚守自己的‘变’与‘不变’。”校长吴蓉瑾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情感能力、人格品德、兴趣特长的关键期,将情感教育与数智技术结合,就是希望发挥情感教育在把握育人规律上的导向作用,牢牢把握了教育“立德树人”的不变根本。同时,不断探索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新手段和新方式,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发现能力短长、贯通教育环节、促进“五育”融合、推进评价诊断上紧跟数字时代变化的步伐。

    为此,学校建立了伴随式、去屏化、全周期数据采集系统,依托智能无感知系统,将数据采集应用范围拓展至育人全过程,不仅覆盖知识、能力,更特别关注学生行为数据、监测学生情绪数据等各方面,还充分利用“云课桌”“云手表”“云剧场”“云图书馆”等云系列教学设备,形成学生在校听、说、读、写四大场景的大数据。

    课间休息,楼道智能监测系统发现,上午第二、三节课课间,在四楼学习的高年级学生从操场活动回来,总是踏着铃声冲回教室。“云手表”显示,这些学生在下一节课堂学习的前10分钟心率波动剧烈;“云笔”提示,这些学生书写停顿次数较多、答题准确率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综合数据分析后,学校进行了教学策略的调整:一方面将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时间段进行了调整,设立了大课间时段;同时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上午第三节课初始的10分钟内,设计了更多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增强专注力。“数据对比显示,调整后既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设计者之一体育教师陆倍倍说。

    学生是复杂而多样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如何找准孩子发展的“穴道”启智润心呢?

    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五育”全环节、覆盖学科全领域,建立学生更全面数字画像,德智体美劳5个一级指标,包含130余个具体指标。依托200多门跨学科、融“五育”的特色课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挖掘育人数据,积极探索多学科、多主体的育人全过程融合。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小小讲解员’”课程就是这样一门覆盖全体学生,集爱党爱国教育语文阅读、口语表达、礼仪规范等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通过“云剧场”,学生可在线自主选择学习素材、安排学习进程,自己编写讲稿,随需调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并进入中共一大会址虚拟馆场景模拟讲解。讲解结束后,观众评价及时显现与反馈。

    通过技术赋能不仅能实现对学生多维数据记录,也能综合语文、德育和“云图书馆”等各项数据,通过学生借阅红色书籍次数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更好地把握学生理想志趣的细微变化。

    在数智技术与育人的全过程融合中,教师也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跨学科、多方位的了解,让综合育人既有实践载体,又有纽带驱动。

    攀岩课程是学校又一门特色课程。体育教师孙申彪发现,练习速度攀岩的时候,其他学生都按事先规定的路线进行攀爬,而三年级学生小郭每次都喜欢“另辟蹊径”,自主探索新的攀爬路线,而且每次成绩都还不错。

    小学阶段是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萌芽的黄金阶段。孙申彪运用“云手表”多维度地去采集、研究小郭攀岩练习时的数据,发现她在自主探索时兴奋度和专注度较高,尤其是设计新路线遇到困难时,心率稳定区间以及抗疲劳度的持续时间远远高于其他学生。看到了她的创新潜质,教师为她安排了更多难度攀爬练习,持续寻找新的突破!学校也推荐她参加了思维创新社团,并给予多种机会展示其所学所想的成果。

    小郭的创新能力因此得到显著提高。在今年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代表学校出战的小郭独立布展、沉着应对、机智答辩,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全流程优化,重塑教学各环节

    在教师黄惟祎的课上,学生们6人一组围坐在“云课桌”前。突破了以往师生间、学生间“灌输式”“少交流”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数据在“云课桌”实时可见,不仅便于教师及时指导,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从而引发更多分析讨论。

    练习题也按难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了“一、二、三星题”,系统自动为每名学生匹配难度、为学习精准导航。“‘云课堂’并不只是用平板教学,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情感场’。”黄惟祎说。

    如何通过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教学流程更优化高效?数智驱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重塑了“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五环节。

    针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单兵作战”、学科“各自为政”、授课“不够生动”等短板,卢一小建立了“数据驱动、广泛参与的备课模式”“智能可选、评教一体的授课模式”“多向多样、精准适切的作业模式”“生动直观、有趣高效的课堂呈现模式”。

    “‘云课堂’并不是简单地用电子产品学习和教学,我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里面有大量教案、习题、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有趣的游戏型互动课程。每名学生也都拥有了一份电子学习档案,及时反馈记录答题率、错题点、学习困惑等,自动形成日、周、月诊断单,方便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吴蓉瑾介绍。

    “备课”有了强大支撑和全新制度。学校建立的“数字教学云题库”,将校本化的各类型课堂教学任务、课堂练习、作业进行数字化,并根据目标、类型、难度等设立标签。“三三制”“云备课”更实现了备课过程线上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学情数据化。

    “授课”为师生减负提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动机。自建“去屏化”教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评教一体”和“数字孪生”;“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对于不解的内容进行重复观看,同一知识点也可以听到不同教师的讲解。利用信息技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场景进行再造,带来高感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印在书本上的知识因此“活”了起来,远在千里外的场景瞬间走到近前,形成生动鲜活的交互式教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