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建于1953年。70年来,学院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牢记嘱托闯新路、感恩奋进建新功,胸怀强烈的使命感,担当作为。尤其是2018年学院党委组建以来,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办学宗旨,不断加强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个“黔字号”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不能千篇一律。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自升格为高职以来,就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早在2020年党员大会上,学院就把围绕乡村振兴办学写进了大会报告。

    方向既定,目标可期。学院扎实推进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融合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学院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职业教育频道《梦开始的地方》栏目播出。该案例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创新等方面,对学院近年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报道。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探索和总结,学院提出了四个“黔字号”的办学理念。

    树牢“黔字号”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三为服务”(为政府谋思路、为企业谋项目、为群众谋幸福),“四个贴近”(贴近政府、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群众),“六方融合”(政府+学校+企业+农户或合作社+金融+电商),优化专业布局,把招生、培养和就业放到产业链上,将学院建成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人才培养的“头等舱”、技术转化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培养“黔字号”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资源。学院率先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抓好黔菜、黔酒、黔粮、黔茶、黔药、黔艺术、黔电商等“黔系列”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本土化技能型“永久牌”人才。

    开展“黔字号”研发。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黔菜研究院、正大黔菜研发中心、生态特色食品研发基地、食用菌研发中心、药膳食材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深入开展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工标准、产业模式研究。

    服务“黔字号”产业。办好黔菜学院、酿造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学院、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阿幼朵艺术学院、民族民间文创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做好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孵化,补齐贵州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短板,助推黔菜、黔货出山。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学院产教融合成果获得了与会嘉宾的赞誉。

    “立交桥”“孵化器”“双主体”

    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新路

    职业教育工作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搭建产教融合发展的“立交桥”。产教融合强调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密切联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需求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产教融合还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搭建产教融合发展的“立交桥”,使产教融合从“二元结构”到“六元结构”,形成“政产教农金销”的产教融合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学校、企业、群众独力“想做做不了”之事,通过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农户、金融、市场的整合,变成大家“想做即能做成”之事。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孵化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衍生的新型办学模式。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利用产业学院这个“孵化器”,以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并构建其内部运行机制,即校企双方依托产业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监事会、院务委员会。目前,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已经成立了15个产业学院,未来争取做到所有的专业群或专业都有产业学院支撑。

    培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双主体”。校企协同育人“双主体”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培养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单纯经验学习,而是工学交替、知行合一。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构建了“七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即学校工厂一体、教室车间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作业产品一体、知识技能一体、传承创新一体。

    今年9月7日,学院举行2023级烹饪工艺与营养大师班开班暨授聘仪式。“大师班”的开办,就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实践。“大师班”的招生对象为贵州省餐饮从业人员或从事餐饮教学研究人员,学制三年,毕业后颁发高职专科(大专)毕业证书。这批具有大师技能的学员入校后,既是黔菜学生,又是黔菜师傅。作为学生,他们将严格按照专业要求和教学安排,系统完成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和考核。作为师傅,他们又是学院黔菜教师的重要补充,协助学院开展烹饪类专业学生黔菜技能实训,培养懂黔菜且具有黔菜技能的烹饪类专业学生。

    “三业联动”“三链衔接”“三产融合”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效

    2019年,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与贵州省清镇市、贵州黔菜出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三方共建黔菜学院、黔菜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食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4年来,形成了“8+3”黔菜人才培养体系和“223311”平台支撑体系。

    “8”即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是中国餐饮文化的精髓;“3”就是黔菜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贵州食材、贵州文化、传统黔菜制造工艺。

    “223311”即“两院两馆三室三赛一会一论坛”。“两院”即黔菜学院与黔菜研究院,“两馆”,即卫城黔菜文化博物馆(静态)与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黔菜文化博物馆(动态黔菜体验店),“三室”即卓荣、孙正林、万玉宝3个大师工作室,“三赛”即黔菜技能大赛、中国餐饮大赛和国际食品技能大赛,“一会”即中国餐饮大会,“一论坛”即黔菜发展论坛。

    贵州省水果种植面积大、种类多、品质好,但深加工是短板。学院利用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与各个区县对接,把生产过剩的水果加工成果酒、果醋、果汁等饮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研发成功的产品有清镇市鸭池河酥李白兰地、织金南瓜白兰地、薏仁米白兰地、龙里刺梨饮料等。目前,学院正和织金县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加强合作,推动织金南瓜白兰地等产品落地见效。

    在服务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方面,研发的产品有剑河食用菌酱、纳雍深加工“滚山鸡”等。特别是食用菌加工方面,学院2020年与剑河县签订合作协议,在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研发、产品加工、产销对接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学院研发团队根据现有菌类原料、设备条件、生产能力进行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4款食用菌酱并推向市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食用菌产品配方及加工标准。

    贵州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学院在服务药膳食材产业方面,研发的产品有赫章天麻口服液、天麻泡片、天麻宴,剑河太子参茶、太子参咀嚼片,兴仁薏仁米口服液、薏仁米茶等。现正推动有关研发成果的转化。

    2022年,学院与贵州中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建有55个直播间,共同打造“一县一业一平台,一村一品一直播”农村电商品牌。50多家企业入驻平台开展合作,提供供应链服务。另外,还在乡村振兴帮扶点仁怀市建有2个直播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学院自觉承担起传承贵州民族文化的重任,成立阿幼朵艺术学院、民族民间文创产业学院,共同挖掘、整理、传承、创新贵州民族文化,并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涵养师生文化自信,不断赋能乡村振兴。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音乐舞蹈系、阿幼朵艺术学院结合地方文化,突出民族歌舞特色,成效明显。阿幼朵艺术学院师生参与了2022年海峡春晚、庆祝建军95周年“八一”联欢文艺晚会、《乡村大舞台》、贵州电视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演出。

    民族民间文创产业学院师生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以红军长征强渡鸭池河战斗为主题,为清镇市新店镇和学校创作大型红色文化浮雕,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