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乡村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短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完善乡村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是促进家庭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但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因内容乡土多样性、指导方式的间接性、指导空间的不稳定性等,一直是省域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集中表现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内生力不足、针对性资源欠缺、平台虚化三个问题。要补齐乡村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构建的短板,应树立“支持家长,成就儿童”的理念,立足指导服务的对象、内容、方式,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推进策略。

    一是对象上,乡村家庭教育指导要把握儿童身心成长的关键点、推进线、覆盖面。把握“关键点”,指应建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精准识别机制,基于乡村儿童生活条件和环境,找准不同家庭实施家庭教育的痛点与难点问题;把握“推进线”,指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特征,围绕正确成才观,构建系统化指导内容,对于家长主体则更强调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满足,具有典型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特征;把握“覆盖面”,指不只强调家庭教育指导惠及所有儿童,还要强调家庭教育指导应遵循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围绕“五育并举”,实现指导内容面的全覆盖,可以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庭教育六大内容展开探索。

    二是内容上,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应区分家庭教育资源的特殊点、同类线、通识面。家庭教育资源一般可以分为普及性资源、专门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应区分不同家庭教育资源的内容和边界。在“特殊点”上,应关注到乡村家庭教育基于乡土背景的独特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乡村家庭教育的痛点,也难以从其他地方移植经验,更强调一线指导工作者应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的专业指导下,基于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独特经验。在“同类线”上,乡村家庭教育逐渐形成一些共性问题,需要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如防溺水、防性侵、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乡村儿童阅读等。省市家庭教育机构和科研力量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强化与一线的研究合作,寻找本土化的解决办法。在“通识面”上,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存在许多共通性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需求。普及化的家庭教育知识可以借鉴国内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优秀教材,乡村指导服务的一线层面则可以更多思考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本土化改造,用乡村家长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科普。

    三是方式上,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可通过家校社协同,推进示范点、学校线、社会面的参与。基于乡村的现实背景,乡村家庭教育指导很难依靠乡村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独立完成,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示范点”要解决的是乡村家庭教育动力不足和能力不够的问题,妇联、教育行政部门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可通过在乡村开展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探索,并通过形成、推广优质乡村家庭教育指导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线”强调学校是乡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场域。乡村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可组织、可评价的优势,而且乡村儿童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寄宿制学校儿童,学校是其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离开学校参与的乡村家庭教育几乎无法开展。乡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学校线”重心在于培育乡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社会面”强调全社会对乡村家庭教育的参与。从家庭教育促进法对社会协同的要求看,除了乡村学校外,村民委员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新闻媒体等也应履行家庭教育指导相应协同责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可以担任其相关机构与乡村家庭教育联结的平台,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科普,组织专业力量进入乡村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通过补齐相关组织机构协同条件不足的短板,推进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和应有作用,关注和参与乡村家庭教育指导。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家庭教育指导省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