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张游戏牌玩出新“学问” □本报记者 于 佳 朱 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开学以来,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的正厅门前总是围着很多孩子,他们都是来“取经”的——研究游戏牌攻略。从开学初的几张攻略,到现在林林总总贴着的数十张攻略,该园幼儿和家长不断地创新游戏牌的玩法。

究竟是怎样一副游戏牌,让他们如此着迷?

这不是一副简单的游戏牌。这副游戏牌一共有52张,分为绿、黄、紫、红、蓝五个颜色,分别对应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要求的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10张牌,每张牌面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印着时钟表盘上的时间,有的印着孩子做游戏的照片,也有印着卡通人物身上缺失的一块拼图……这副牌还有两张大牌是“金拇指”和“银拇指”,“因为大拇指在幼儿园里是一种很高的赞美”。

从牌面上看,似乎摸不到设计规律,许多人会以为只是按照牌的颜色、牌面图形做分类,或是根据牌面上的数字大小排序,或是请幼儿按照牌面上的照片做对应的运动项目,或者按照牌面要求亲子一起阅读一本绘本故事,再或者让孩子在牌堆里找出“金拇指”“银拇指”两张大牌。然而,并不仅仅是这样。因为这副牌在五大领域各有渗透,滋生了不同的游戏规则,所以衍生了各种各样的创造性玩法。

游戏牌的设计者、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园长朱瑶在设计时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在社会领域,她悄悄融入了文明礼貌教育,一个幼儿出“对不起”的牌,另一个幼儿就可以用“没关系”回应;再如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其中有几张牌是一组关于蚂蚁和西瓜的连环画,幼儿需要通过观察和推理进行排序,然后连续出牌。

大班幼儿褚潘浩自创了一种“翻翻乐”的玩法,并通过符号图形写了一封信给 “园长妈妈”朱瑶。在朱瑶的“翻译”下,记者明白了“翻翻乐”的游戏规则,即参加游戏的每个人随意抽出3张游戏牌,如果能讲出这3张牌的关联,就能赢得比赛。朱瑶举例说,有人抽取的三张牌中,一张牌里画着蚂蚁搬西瓜,一张牌里西瓜被咬了一小口,一张牌里画着小朋友在跳绳,看似毫无关联的三张牌,如果幼儿能自圆其说讲一个故事也算胜利。“之前,孩子们在玩游戏时会有比较强的胜负心,输了之后总会产生一些小懊恼。但是,‘翻翻乐’的规则是随机的,孩子们对输赢就看得不是很重了。”在玩游戏牌时,褚潘浩的妈妈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收获。

另外,“乐趣游戏卡”的玩法也颇受孩子们的喜爱。参加游戏的每个人会分到相同数量或颜色的牌,然后各自从自己的牌中抽取一张,数字大的人可以赢走其他人的牌。“游戏牌符合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尤其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数、数序、运算、数量等方面都可以借助游戏牌来建构经验。”在朱瑶看来,玩才是幼儿学习知识、掌握经验的最佳途径。

“不过,没想到的是,孩子和家长玩的花样比我这个设计者还别出心裁。”朱瑶透露,设计这副游戏牌的初衷在于给孩子们一份春节礼物,希望他们能从中找到乐趣,避免在寒假期间沉迷电视、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为此,该园在放寒假前还给所有家长布置了一道亲子作业:不需要做手工,不需要画简报,家长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打牌”。

就这样,这副玩法开放的游戏牌一点点拉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提升了亲子关系的粘合度。记者在幼儿园随机采访了10位家长,大多数家长反映,每天平均玩游戏牌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

“玩游戏牌也是家长向孩子学习的过程。虽然游戏牌有使用指南,但孩子的想象力超乎成人,总是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女儿会用游戏牌叠罗汉,还会找相同的数字玩‘小猫钓鱼’。”来自中班的施琳涵家长表示,在惊讶于孩子创造力的同时,自己也会暗暗努力成长为更好的家长。小班吴乾昊的妈妈还把这副游戏牌当成了“睡前读物”,她说:“游戏牌的牌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情景,家长可以和孩子顺着一条线索共同编一个故事。而我们创作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比拿着绘本或故事书直接读有意思多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