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天梯”觅星光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塔型学徒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通讯员 梁甘冷

连续7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国赛并在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中荣膺“七连冠”;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100余名学生参与了接待服务工作,其中有4名学生还加入了国宴服务团队;在杭州的每一个高规格酒店里,都有该校的学生……这所学校就是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一所频频创造奇迹的“魔法学院”。

“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塔’中接受历练,实现从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的蜕变。”校长张德成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张德成口中的这座“塔”是指该校的“塔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将师生打造成行业的“大师”“名匠”,西湖职高筑起一座“技能进阶塔”,努力构建一种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

奠基:机缘巧合下的破冰之行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技能进阶塔”的筑造,离不开两位奠基之人。

早在2004年,烹饪专业教师张勇就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实训课上,学生在操作时,他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如果顾及每一位学生,又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课上,他把目光落在学生刘一奇身上,这名清秀的男生是张勇调酒社团的骨干成员,摆台操作十分出色。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张勇脑海中。从那天起,张勇带着刘一奇和另外5名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技能精英社团。课堂上,他把学生分为6组,由这6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示范、教学、纠错、评价。从如同打地鼠一般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张勇终于可以通观全局、适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很快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这是“塔型学徒制”的雏形。2008年,校长将大华饭店的行政总厨张勇请进学校操作间。张勇在厨界素有“黑面神”之称。他不仅对每一道菜的色、香、味都极为讲究,而且很注重厨房的卫生。此时的操作间,从100多名学生中挑选出来的精英正在热火朝天地备料、烹饪。一会儿工夫,一桌精美的菜肴就呈现在大师面前。不想,张勇却皱起了眉头。他随手夹起一个鱼丸,说道:“鱼丸肉质粗糙、色泽泛黄,要用钱塘江里的白条,片成鱼片,再将其剁烂,如此做出来的鱼丸白嫩晶莹。”一旁的烹饪专业教师厉志光不禁感叹:“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离开行业太久,教出来的学生又怎能适应岗位需求呢?”

自此,“黑面神”张勇成为西湖职高的外聘教师,他也因此成为“技能进阶塔”教学师资团队的第一人。

筑塔:为人人成才搭建“天梯”

有了坚实的塔基,学校开始对这座“技能进阶塔”进行系统设计。学校请来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为专业“把脉问诊”。经诊断,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不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无差异的师资结构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的多样性需求,单一的情境创设不符合多层级技能学习的需求。这些“病症”导致的结果是通过学校考核的学生进入企业后仍是一个职场“菜鸟”。

“机械性技能训练不适应多样性技能成长,每个人获得技能的速度不一,决定了技能学习进度必然会产生差异,不同技能学习阶段的要求、师资、学习情境也会有所不同。”张德成说。带着这样的思考,学校投入了“技能进阶塔”的建设。

新手阶段的学生处于塔基,配备专业教师和学生助教;熟手阶段的学生处于塔中,配备学生师父、教师师父和行业师父;能手阶段的学生处于塔尖,由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特级教师等进行一对一的带教。

根据不同阶段技能习得的特点和要求,学校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如理实一体实训室中的单项技能学习平台、仿真实训室中的仿真工作平台、生产服务型微工厂中的真实工作平台。去年7月投入使用的嘉匠咖啡烘焙学院就是一个校企合作构建的开放式研发培训中心。它既是一个对外运营的咖啡馆,也是一个集教学与培训于一体的实训教室。“当下,学校正在打造一幢集教学、实训、生产、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建成后,它将为学生提供相应专业的真实教学和实训情境。”张德成介绍。

落成:“名师带高徒”的良性生态链悄然形成

冯赞玉,九曲红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就坐落在学校精业楼3楼。藤编长桌、仿古木椅、木雕屏风、制茶用具……约80平方米的工作室被布置得古色古香。“茶叶是转塘龙坞地区的一大经济命脉,但现在基本都是老人在制茶,年轻人觉得制茶苦、累,不愿从事,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冯赞玉曾一度陷入苦恼之中。依托“塔型学徒制”,冯赞玉在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的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得意门生”。“这门古老的制茶手艺终于‘后继有人’了。”冯赞玉兴奋地说道。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师工作室坐落在西湖职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因为他们发现,在这座“技能进阶塔”里,行业大师、技术骨干的精湛技能能以最高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杭州嘉麦食品有限公司与学校合办嘉匠咖啡烘焙学院,公司以1.5万元的月薪聘请行业师父指导“高徒”,“高徒”不仅是咖啡馆的员工,空闲时还承担助教的工作,培训一般学徒和企业员工;杭州老底子文化有限公司老总陈岩将大师工作室搬进学校,初衷是从中选拔好的苗子,培养更多的工匠,将木工技艺传承下去……在张德成看来,“技能进阶塔”的吸引力在于它的造血功能,学校、企业共赢,发挥了“1+1>2”的合力。

而对于学生而言,因为有了融洽的师徒氛围、明确的技能成长路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对技能学习更多了一份渴望。去年8月,学校选出8名优秀学生作为嘉匠咖啡烘焙学院精英班第一届学员,高三学生邱宇灵就是其中之一。“搓面团时,手要微拱,大拇指和小拇指靠在桌上,手腕用力适当,速度不宜过快……”邱宇灵耐心地给小徒弟们讲解揉面团的技巧,其专业程度不输专业课教师。谁能想到,初来乍到之时,邱宇灵还是个会闹点小情绪、不习惯咖啡馆作息的小女生。“蜕变缘于师父的言传身教。”邱宇灵说道,“这些精髓都是在和师父的不断切磋中悟到的,这也是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而当小老师的经历,于她而言,更像是一次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如果有可能,毕业后我想继续留在嘉匠咖啡烘焙学院。”说到毕业后的打算,邱宇灵眼神笃定。

搭建“天梯”觅星光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塔型学徒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