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教学 变考核 浙农林大“上活了”思政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教学 变考核

浙农林大“上活了”思政课

□见习记者 金 澜

通讯员 陈胜伟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鉴湖女侠秋瑾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并积极投身于革命,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我深深地被这种因时而变、心怀天下的浙江精神所感染。”结束了思政作业汇报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曾文婷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段感想。

在浙农林大,不少学生不仅能准确地报出一大串浙江籍革命先烈的名字,还能对烈士的光荣事迹侃侃而谈。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近年来推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

通过上课模式和考核机制的转变,浙农林大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评价格局。借助于经典原著进课堂、实践成果进课堂、专家学者进课堂、专题讲座进课堂,讲课联系实际、科研联系教学、教师联系社团,突出校史和家乡文化特色、突出红色和革命文化特色等,学校以期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新一轮深度探索,达到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学科水平提升的多方共赢目标。

组织学生整理自己故乡的抗战史、走访慰问战争幸存者、祭扫革命先烈陵墓……浙农林大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举措多种多样,十分接地气。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颜晓红表示,晚清民国时期浙江涌现出了大量革命先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了解、研究一下先烈的光荣事迹,既能长见识,还能增强对故乡的认同感。

“自2011年推出课改以来,学校就规定了实践教学成绩要占思政课程成绩的20%,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和田野间体会历史发展,感受传统文化。实践成果要在每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晚会上一较高下。”颜晓红介绍,如果节目获得师生一致好评,主创人员还可以获得加分。

作为去年晚会节目微电影《遵义会议》的主创人员,大二学生邱小栋极力推荐学弟学妹采用这种新颖的方式来巩固温习思政知识,“为了更真实地表现当时的情况,我们查看了大量文字、视频材料,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寝室里讨论、排练。可以说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多次梳理,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直观、更让人难忘”。

在推进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该校还衍生出了“翻转教学法”,把辩论赛搬上了课堂。30分钟的辩论时间,让学生来当课堂的主角,教师就竖起耳朵找一找他们思想的盲点和误区,再予以指正。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李婉清说:“唇枪舌剑的辩论赛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收获,收集大量的素材为辩论做准备,本来就是学习的过程,对方辩友的辩论也同样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该校已有上万名学生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成果,切切实实地受到了感染与启发,不仅思政课上座率、抬头听课率高,图书馆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思政类报刊书籍的借阅量也明显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实践育人活动。

浙农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祖吉说,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首先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做到学马、信马、懂马、研马、用马,在课堂教学环节,确保内容全面、观点正确、分析透彻,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次要发挥每位教师的能动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兴奋起来、课堂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