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课改中我们走过的弯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那些课改中

我们走过的弯路

□常山县城南中学 许艳杰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些学校在课改中获益,如鱼得水,但有些学校却在课改的大潮中退步。要搞好课改,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回归生命本真,必须要去功利化,去形式化。笔者从一线教师角度,根据我校的课改经验,对退步学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他们在课改过程中走了太多的弯路。

一、重启动、轻系统

主要表现:在课改刚启动时,轰轰烈烈,邯郸学步,问题一大堆,教师在课改中苦不堪言。例如:师生流程不熟,课堂似改而未改。在德育管理中,教师放手依靠学生管理,学生却不理解怎样管理,管理没有到位,出现很多漏洞。

问题根源:没有梳理出一套完整的课改体系,缺少推进策略和操作方法。课改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怎样启动,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按一套可持续的方案进行实践。课改过程中要对于“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流程是什么?”“这样操作的意义是什么,怎样促进?”等问题有系统的思考。

解决办法:谋局、谋人、谋事。谋局——进行课改的关键是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学校领导应确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动摇,理念是方向,是目标,是前进的动力。谋人——课改之初所有教师统一思想,做起来还是有困难,但是总是有一些教师愿意为课改付出努力,或者能够做得很好,学校要借助于他们的力量。谋事——课改过程中,既要有系统性,又不能墨守成规,每一件事、每一个方案,都要服务于课改、有利于课改。

二、重导学案、轻小组建设

主要表现:以为印出导学案发给学生,就是课改了,浮于表面。学生学习小组没有力量、没有凝聚力;组长没有组织管理、有规则不执行……

问题根源:一是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缺少团队建设的具体方法;三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分工不明,不能形成合力;四是学生组长培养培训不到位。

解决办法:导学案是种子,小组建设是土壤,班级文化是养料、水分、空气,土壤不培育好,怎么会有好的发芽率,怎么会有好收成?所以先要组建好“学习+生活”的小组,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指导。

三、重个性、轻流程

主要表现:预习效果不明显,有些学生完成的导学案或者作业几乎以抄袭为主,课堂中合作讨论走过场,教师空设问题,让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应付老师而讨论,展示交流不流畅……

问题根源:课堂中没有行之有效的学教流程,没有给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没有给学生设置合适的讨论交流的问题,没有给学生一个真正展示交流的机会。

解决办法: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目标和尺度。首先要建立流程,导学案在晚自修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先看书再做导学案,让“PK”进入课堂中的每一环节通过打分来对比,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

四、重培训、轻管理

主要表现:为了使教师尽快进入课改模式,有些学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到课改学校去参观学习,同时邀请大量专家到校进行讲座。看似非常重视课改,但实际上却没有进行一定的管理。

问题根源:领导对于课改过于紧跟形势,反而忽视了教师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大量培训耗费了教师的时间,以至于教师没精力教书。失掉了管理,就输掉了课改。

解决办法:课改之初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严格按照流程上课,学生才会跟着做。学生有了评价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前进。当做到一定的程度,课改上了轨道,教师轻松了,学生喜欢了,课改还有不成功的道理吗?

五、评价重打分、轻分数利用

主要表现:课改之初,学生对分数很重视、很敏感。这是因为学生在乎这分数背后的一系列评价,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可一旦学生没有看到让自己心动的评价,分数的效力就会减弱,课改的成效也就会减弱。

问题根源:学校层面忽略评价,评价不到位、不彻底。班主任、任课教师未对分数进行合理利用,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情况不了解。学生一学期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解决办法: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评出(周、月)美丽小组、美丽小组长、美丽之星,进步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予以奖励,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