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赛创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圳技师学院加强国际合作,邀请国外专家来校研讨赛教融合 深圳技师学院选手罗凯、陈新源分别获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3D数字游戏艺术、云计算项目金牌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

    日前,在天津闭幕的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深圳4名选手摘得四枚金牌,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深圳技师学院。学生在世赛、国赛上屡创佳绩,得益于学校办学坚持赛教融合培育一流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深圳技师学院创建于1985年,是深圳市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的技工院校。学校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也是广东省首批5所技师学院、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首批纳入高职试点的两所技师学院之一。

    建校38年来,深圳技师学院实施高端化合作、高水平培养、高质量就业、高标准服务“四高”办学,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学校累计培养培训各类技能人才约30万人,走出了一条“先行示范”的深圳特色职业教育道路。

    引入世赛标准,点燃“技能之火”

    “身披国旗登上领奖台,那一刻,我被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包围着……”站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领奖台上,罗凯被授予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金牌。

    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深圳技师学院选手罗凯、陈新源分别获得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云计算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世界技能大赛信息技术、创意设计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及深圳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

    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见证着深圳技师学院师生拼搏的努力,更折射出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生动实践。学校通过赛教融合,构建世赛引领的“三融三促”模式,努力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能人才高地。

    “世赛不仅是竞技场,还是‘风向标’。”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罗德超说,世赛项目标准采用国际先进的评价标准,竞赛项目、试题是基于工作领域真实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工作任务,折射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教学变革的宝贵财富。

    深圳技师学院吸收世赛标准精髓,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将世赛技术标准转换为人才培养标准,世赛竞赛项目转换为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世赛评价方式转换为学生评价机制,强化技能训练,着力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圳技师学院校长邓元龙表示。

    深圳技师学院将世赛技术标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推动世赛项目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质量。“我们将世赛的理念、技术、标准融入到学院教学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以技能大赛准则对标先进企业的前沿生产要求,以企业最新生产实践技术作为培养标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罗德超说。

    “学校把世赛竞赛项目转化为一体化课程教学项目,主要是将世赛关键的标准化、易嵌化内容要素改造为基础模块,结合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推动世赛内容模块无缝嵌入课程教学体系。”邓元龙介绍,深圳技师学院已开发多项一体化教学课程,让更多学生能从世赛级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中获益。

    教育评价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深圳技师学院将世赛评价方式转换为学生评价机制,推动世赛标准与教学评价标准融合,探索“赛评一体化”融合机制,推动教学评价实现数字化、国际化转变。

    “我校在不遗余力推动世赛竞技基准与教学顶层设计‘三融合’的同时,还推动世赛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三促进’。”罗德超说,学校将世赛的理念、技术、方法融入到教材、教学方法中,推动教学改革,使技能教学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赛学结合、学练一体,促进学中赛、赛中学。学校通过承办世赛选拔赛和国家、省级、市级技能竞赛,总结推广世赛选手培养方法和先进经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和竞技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赛教深入融合,既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也让学生在摘金路上不断展现“高光时刻”。近年来,深圳技师学院代表我国连续参加了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2金2银2铜3优胜奖。学校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共摘取8金2银1铜1优胜奖。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城校共奏产教融合“交响乐”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深圳技师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思路,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对接广东“10+10”产业布局和深圳“20+8”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广东技工”工程,推进专业数字化转型、交叉融合建设。

    深圳技师学院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职业、新业态,精准发力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数字制造等七大专业集群,开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新专业,将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

    “近年来,学校聚焦深圳为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不断创新优化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体现‘新、优、特、精’的特点。”罗德超表示,云计算等41个品牌特色专业,成为学校专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在传统的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科技前沿技术发展所需情况下,深圳技师学院通过开设微专业,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微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促交叉、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多个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

    “设置微专业,是主动适应新形势、紧跟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邓元龙说,深圳引进了大批成长型高科技企业,不少企业都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在学校统一部署下,信息与通信学院等分别开设“移动轻应用”等微专业或特色班。微专业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报名,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课程内容融合多个学科先进知识,是对学生综合拓展能力更全面的培养。

    深圳正在打造全链条的全球创新之都,急需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圳技师学院紧跟产业发展、市场变化,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创意交流、技术支持、项目孵化、创业辅导、资金扶持于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2020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实行小班制教学,设置标准的教学任务,联合企业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学院获评深圳市创业孵化基地、深圳市龙岗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2018年至今,学校安排专项资金帮扶学生开展创客项目,其中64个学生创客项目立项并通过验收,产出94件专利成果。

    “五个引进+五个共建”,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

    2022年8月,全国技工教育领域首家华为现代产业学院落地深圳技师学院。校企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产业学院建设等方面更深入地开展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

    如何创新培养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龙头产业相契合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圳技师学院探索构建“五个引进+五个共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形成“高端引领、深度融合”的办学格局,蹚出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新路径。

    罗德超说,“五个引进”即引进企业技术标准、认证体系、真实项目、技术专家、优秀文化。“五个共建”即共建专业集群,改进专业课程体系;共建人才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大纲教材;共建师资队伍,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共建校园文化,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引进企业技术标准,共建新兴专业集群。学校引进腾讯等企业的技术标准,共建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专业。以通信网络专业为例,该专业95%的学生考取华为工程师级HCIA证书,15%的学生考取专家级HCIE证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学校与华为等世界500强和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将产业学院打造为教学实训、师资培训、竞赛集训、技术研发、职工培训中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共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学校引进华大基因等企业的生产运营项目,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牵头承担全国技工教育6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居全国技工院校前列。

    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共建一体化师资队伍。学校实施“大师领航计划”,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同时学校将教师“送出去”,让他们把好经验“带回来”,促进教师队伍紧跟产业发展。

    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培养特色技能人才。学校引进华为等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