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之光照亮童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电影之光照亮童年

□杭州市时代小学 薛 敏

网上铺天盖地的热议,才让我得知,《爸爸去哪儿》第4季开始播映了。观众热议的是“实习老爸”——节目组安排4岁的女孩阿拉蕾叫成年男子童力“爸爸”,并让他俩亲密无间地同吃同住。

到底该不该配置实习老爸,让非亲非故的成年男子和小女孩同吃同住合不合适。我也觉得这个话题很有现实意义,便在班里展开了讨论。

学生们分成了3派,一派觉得观众是小题大做,现场有那么多工作人员,还有摄像机24小时对着,有什么关系?一派坚决反对这种行为,认为这样做极其危险,会误导观众,尤其容易让家长和女生放松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还有一派则是中间派。

学生们讨论得热烈非凡,后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群情激昂的坚决反对者几乎全是学校“回音必”电影课程组的学生。

“回音必”电影课程是学校为学生们开设的一门体验课程,在课程中可以欣赏到中外经典电影,可以给电影配音、画电影海报,也可以为电影创作开放式结尾等。

去年6月3日,课程组的学生们欣赏了根据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房间》。该片主人公是一个17岁的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7年之久。在囚禁期间生下一个儿子。历尽艰险逃出后,她和儿子一起重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这是一个涉及囚禁、强奸的犯罪故事,该不该让学生们看这部电影,我和“回音必影院”的顾问——力耕先生很慎重地进行了讨论,最后才决定下来。

开始放映了,学生们还不明就里,以为这仅是一部反映母子亲情的电影。当他们从躲在衣橱里杰克的视角看到了老尼克,一切好像才刚刚浮出水面。色彩基调开始从轻松转向阴暗,直至恐怖。原来隐藏在童话故事下面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残酷现实。小观众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被剧情所吸引,为主人公母子的命运揪心。影院里不时传出学生紧张而急促的低呼和“咝咝”的倒抽冷气的声音。

随着母子俩被警察解救出来,学生们都觉得影片应该happy ending了,母子和失散多年的外公外婆重见,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出人意料的是,影片还有后半部分,而且依然充满了灰暗色彩,讲述了母子二人重新融入世界的过程,有5岁的杰克对于全新环境的适应,也有母亲内心深处的挣扎。这种叙事手法也使得部分学生不适应,小屁股有点坐不住了。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于是,力耕先生登场了。

力耕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囚禁案件,和学生们讲述了电影原著的灵感来源。随着一个个真实而鲜明的案例,学生们知道了生活中不仅有阳光和鲜花,还有谎言、伤害,甚至是屠杀。大家都震惊不已,原来阴暗离我们这么近。尤其是知道女主人公是被邻居以帮助一只狗的借口诱骗之后,好多学生都表示要在生活中提高警惕,避免意外和伤害的发生。

力耕又结合动画片《疯狂原始人》《黑超特警组》深入浅出地和学生们交流了柏拉图巨著《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小男孩杰克被拯救出来后还对囚禁他的那个房间念念不忘。

力耕还推荐学生们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哲学启蒙。在力耕先生的讲解下,《房间》成了一部可以从心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视角加以解读的现实主义童话故事。原来,电影可以这么解读,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深刻。当时,课程组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正因为这次观影经历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所以他们才会这么激动地表示抗议吧。“你们可能觉得这个犯不着上升到安全教育的高度。但其实你想想,要是从此小女孩都觉得,帅帅的哥哥都是好人,那要怎么办啊?”小洁几乎声嘶力竭地吼着。

“对对对!坏人也有长得好看的,他们又不会把坏字写在脸上。难道要让《房间》的悲剧重演吗?”子琦也在一旁附议……

看着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争辩着,我更庆幸当初在力耕先生的极力推荐下,给学生看了这部电影。在中国,妇女儿童被虐待、拐卖以及性侵的案例屡见不鲜。我们应让学生懂得拒绝诱惑、机警和行善同样重要。我们要为善,但第一要确保自己的安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样的道理如果用简单直接的说教很难让学生接受,而电影完美地做到了。

看来,给学生一部适合的电影,他们受到的影响肯定会大于没有观影的学生。电影是一门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载体新颖别致,表达动态直观,具有综合的艺术感染力和强大的美学冲击力,为青少年喜闻乐见。观看好的电影,如同阅读有意义的书籍,能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明天,我得给班里的其他学生都补看这部电影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