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也可以很创意 ——刍议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创意生活化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品德教学也可以很创意

——刍议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创意生活化教学

□临海市汇溪镇中心校

卢仁德

在品德与社会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地理题材的教学很难把握。因为这种题材涉及面十分广泛,知识点多而零散,同时也没有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情节。那么,如何实现此类题材的高效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的创意生活化教学。

一、创意定位生活化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小学品德课程中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容,都是以“散点”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打破了原有集中呈现的状况。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点分散到各个学段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编排的目的,就是把关于地理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道德培养的载体和中介,力求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把地理题材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融合。课堂往往突出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品德课堂的德育本位。

品德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着内容多、知识点广等特点,教师容易在目标定位上出现求高、求多、求全的偏差,有些教学目标对多数学生来说可能还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有创意地定位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能够达成的目标。

例如,教学《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时,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是保护母亲河——黄河。黄河离我们非常遥远,单靠图片和视频,学生还不能真正感知黄河,更谈不上保护黄河。我们在教学时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和“五水共治”的措施,将目标定位成“保护临海的母亲河——灵江,激发学生对家乡临海的热爱之情”。

二、创意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去体验

小学品德课程中关于地理题材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学校、社区、家乡特色,涉及地形、地貌、气候、资源、人口、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要想创意地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首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哪些内容是属于地理题材的范畴。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下面4块内容:①我与学校;②我的家乡(社区);③我是中国人;④走进世界。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时“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宗旨,教师应当熟悉每一册教材关于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并充分了解同一主题内容的连接点和提升点。既要利用好教材,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大胆取舍、优化教学内容,有创意地选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认知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实效。

一是将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可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距离。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导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环境,补充充满乡土气息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链接学生生活。

三、创意组织生活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去感悟

生活化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参与有效情感体验。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具体易行的操作模式,针对地理题材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反思,寻找共性的活动模式,探索可行的教学手段,形成地理内容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导入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营造愉悦平等而又充满学习兴趣的氛围,达到激发欲望、诱发学习动机的效果。

游戏活动生活化。小学生爱玩好动,采用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寓地理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玩出趣味、玩出创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兴趣。地理题材的教学,更需要游戏来支撑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习评价生活化。评价生活化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并重的全面评价。评价的形式应以学生评价为主,有效地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予适当激励、点拨、导向、启发、调控评价过程,使教学贴近生活、引领生活、融入生活,回归本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外延伸生活化。小学品德课中地理题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要努力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走进生活,从而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将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与地理学习相联系,并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