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并进” 构建外语“文化育人”新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承担起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外语教育,对促进高校文化育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青岛理工大学作为省属地方理工高校,立足国家战略、省市发展需求,依托“四新”建设背景并融合大思政教育,持续探索人才培养和高校外语教育的汇聚点,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与外语课程体系设置融合,构建了“多语种赋能,多维度贯通,多方位融合”的地方高校外语教育践行“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学院立项2023年度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背景下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032023-021)和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3SD0007),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多语种赋能,跨专业联合

    践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重大要求,需要找准外语教育切入点,结合“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做好融合文章。青岛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并行,创新外语教育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通过多语种人才培育及渗入新文科建设与新工科建设,培养不同语种、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学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5门多语种课程,同时修订8份2023版大学外语通用课程大纲、10份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大纲及2份研究生英语课程大纲,所有大纲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2021年教学改革举措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跨专业联合方面,青岛理工大学目前共开设5门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教师与工科教师开展课程设计研讨,共同制定支撑新工科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例如“机械工程通用英语”课程,经过大量素材筛选并与机械工程学科教师集体研讨后,为大一学生确定了12个机械工程通用英语话题,涵盖了机械工程的定义、核心概念、学术术语、应用领域、科学名家、技术创新、职业规划、学科名校等主题,培育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基本认知能力。

    多维度贯通,一体化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从专业建设需求出发,以学生外语能力培育为核心,打通多语种专业课、大学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等课程体系,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元素;优化外语课程设置,创新“通用+非通用”“外语+专业”“多语种+传媒”等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构建本硕博外语教育一体化新格局,赋能学生用好学术英语,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至今,学校硕博研究生用英语撰写并发表的国际顶级期刊文章数量逐年增长,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硕博研究生共计发表、获得108篇(项)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专利。2022年,学校在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Meritorious)3项、美赛二等奖(Honorable)15项和三等奖(Successfully)43项,刷新了学校在国际竞赛中的成绩纪录。

    多方位融合,全链条育人

    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程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融入课堂教学,多方位融合培养学生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工程科技故事、红色革命文化故事。例如,学校积极推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有效使用,将“三进”工作融入外语教师日常学习全过程。2022至2023年,学校工科、理科和文科专业共52名学生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工程科技故事,荣获多项省级奖项。2023年4月至9月,学校开展“红色青岛”多语种翻译暨演讲比赛,旨在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话语表达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行,提升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悟,深化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落实文化育人,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能为重要抓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国家培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后备军。

    (冯志国 巩湘红 崔久军 周文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