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能夯基点 协同共进育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道教育研学夏令营 上师嘉初学生在嘉定区规划展示馆开展研学活动 “浦警·上师”爱心惠警学校课堂授课 “Automata凸轮造物”课程 编程夏令营

    作为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打造优质附属学校集群,构建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上海师范大学将教师教育特色融入基础教育高水平课后服务体系建设。学校基础教育处整合全校21个学院的多学科研究力量,开发了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语言文学、体育健身等系列课后服务课程,持续输出资源,服务中小学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贡献力量。

    组团队送资源

    创新课后服务样态

    2023年10月,“优化校外培训服务研讨会暨上师大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首届附属学校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推进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中学(以下简称“上师嘉初”)召开。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各学院师生代表与附属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共商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的开发与引入。

    上师嘉初是2023年9月由上海师范大学与嘉定区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办的初级中学,研讨会的召开为大中学合作推动学校高水平高质量起航提供了“灵感碰撞”的良好契机。

    中学校长提需求,大学教授出方案……研讨会上,双方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为上海师范大学各学院课后服务课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精准指向,更为各附属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实践内涵明确了未来导向。

    上师嘉初校长李昱辉系由上海师范大学委派、嘉定区教育部门任命,他提出了“学习,通向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注重活用高校优质资源“高开高走”,争创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课后服务“样板校”。借助“上师讲坛”,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各类专家资源走进学校开展实践指导。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鲍贤清副教授为上师嘉初教师带来“项目式学习是何?为何?如何?”主题讲座,结合中外课堂案例,从项目式学习的概念、意义、实施三方面带领大家共同探索丰富新颖的课程模式,为拓宽课后服务课程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上,依据“崇真、探趣”的学风,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为上师嘉初学子开展“为国兴旺 励志自强——我的教育人生”专题讲座,启蒙学生生涯教育;数理学院陆新生副教授带来“艺‘数’折纸”讲座,与上师嘉初学子共同探讨折纸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和规律。此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团队还参与到上师嘉初课后服务综合素质评估等环节,以高校学术视角指导基础教育课后服务实践。

    上师嘉初在课后服务阶段开展“一班一品”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员导师的带领下,前往新迎园餐饮基地、中国银行上海市南翔支行、嘉定区江桥镇劳动教育基地、嘉定区规划展示馆、嘉定博物馆、韩天衡美术馆等校外场馆开展项目化研学活动,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内心感受家乡美好。在此期间,上海师范大学师生全程参与研学单设计、研学路线规划等,开展“双师型”导学实践。此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数理学院、音乐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学生也参与了上师嘉初课后服务实践,为上师嘉初学子的学业辅导、乐队合奏、舞台剧排演等提供了支持。

    2023年上半年,上海师范大学在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中提供各类课程共1858课时,其中德育类课程50余节、文化教育类课程1058节、科学教育类课程129节、体育类课程40余节、美育类课程60余节,并打造了“丝路花雨”“提升注意力”“保护水资源”“争做河小青”“防灾减灾主题教育”等精品课程。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鲍贤清副教授领衔的CidLab教育实验室为学生送去“Automata凸轮造物”和“创意纸电路”课程,以基于项目的学习、创客式教学为核心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吕晓红副教授及其团队为学生分别定制了“研究进行时 一起‘项’未来”项目化学习课程与“中国故事·世界表达”英语课后拓展课程。“研究进行时 一起‘项’未来”项目化学习课程基于学校“幸福生长”办学理念,结合“诗情画意话节气”,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跨学科、项目式系列活动。该课程以英语为工具,融合语文、科学、信息、历史等相关学科,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完成4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拥抱自然,感受四季”“科技改变生活”“假若我来当校长”以及“戏剧梦工厂”,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中国故事·世界表达”英语课后拓展课程以发现自我为学习主题,带领学生探究自我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提高为子、为生、为民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教师、同学的感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刘兰副教授团队为学生开设了地理类课程“泥塑山河”。该课程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课程内容主要是利用轻黏土等材料制作地形模型,构造壮美山河,通过模型制作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该地区的气候、文化、物产、风俗等不同地理要素,了解我国在地形、气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感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和人地和谐的重要性,激发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也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逐步纳入课程,对课程进行持续迭代升级与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小老师”来说,这也是接触和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宝贵机会,是促进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

     以大手托小手

     志愿服务落地见效

    博学求是,“象牙塔”内深耕科研学术经验;知行兼举,实践场中锤炼社会服务品性。上海师范大学学子立足自身专业,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为社区和街道提供“组团式”的志愿服务,送去诚意满满的活动课程。从1994年至今,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志愿服务团队秉承“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的“三心”理念,发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营模式,志愿服务成效由上海逐步辐射、扩散至全国。

    志之所向,愿之所往。每年,2500余名上海师范大学学子都会投身爱心学校志愿服务,近30年来累计共7万余人,服务各类人群近22万人次。2023年暑期,上海师范大学共计服务爱心学校220所(其中爱心暑托班13所),参与人数2000余名,共计服务中小学生近6000名。在与“五个新城”共青团建立青年人才共育联盟的基础上,上海师范大学学子在“五个新城”开办爱心学校49所,服务学生近千名,创历史新高,真正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一是覆盖区域点位高。爱心学校针对各区域学生需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志愿课程。在假期,上海师范大学助理教师志愿者团队不断将各类课程带进各区爱心学校。由生命科学学院与上海市浦东公安部门共建的“浦警·上师”爱心惠警学校至今已开办3年,为警务人员子女提供“一对一”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2023年暑期,志愿者们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趣味科普内容,在周浦、惠南两个点位开展动植物趣味科普和植物黏土创意手作等实验性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浦警·上师”爱心惠警学校发扬师大之风,将温暖传递给坚守在警务岗位的人员,将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社会,为教育事业奉献师大青年的青春力量。

    二是志愿者专业能力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上海师范大学发挥师范专业优势,主动对接上海“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深入开展师范专业党员爱心晚托志愿服务行动和红色文化经典展演活动。

    以德育类课程为例,该类课程既有以上海市厚重而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为基底,从红色人物介绍、红色故事讲述、红色展馆讲解、红色漫画绘制以及红色歌曲演唱五大方面入手,奏响入队、入团、入党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也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为暑托班学员们“量身定制”的文学经典品读、红色文学导读、古诗词鉴赏等特色文化课程。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学校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3年为上海市16个区的爱心暑托班开发了“开班第一课”——“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 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融合了师大学子近年来赴北京、延安、遵义等地开展实践研学的成果,以生动而不失深刻的方式将鲜活的历史素材讲给小学生。从雷锋的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到新安旅行团中儿童们的故事,再到入队、入团、入党“人生三部曲”的憧憬展望,课程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以及接受意趣,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巧妙地将对少年儿童们“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的要求融入具体的学习交流和生活情境,以小组讨论、角色游戏、故事讲述等形式与小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帮助他们从课程中感受国家发展的磅礴伟力,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并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