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修好了!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向更广阔天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人大代表、
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2020年5月,记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乔文村,通过网络连线,联系上了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任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的董彩云。

    “一个女孩子有了工作,家庭条件变好了,全村都会效仿她。这些女童将来会是母亲,她们又会有家庭、孩子,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于控辍保学工作,董彩云分享了她的观点,让记者印象深刻。

    2024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记者在北京再次见到了董彩云。现任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的董彩云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会。

    记者:董校长您好,很高兴再次见到您。在教育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们曾经连线,您说临夏有“地球肋骨”之称,千沟万壑就是千百年来阻碍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坎。如今,“一个都不能少”的奇迹真的实现了,您有什么感触?

    董彩云: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看到民族教育这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无比感动、无比振奋。孩子们在漂亮的教室里上课,校园里有了电脑,更重要的是,过去受到大山阻隔,人们很少有机会走出去,现在路修好了,家长走出去的机会多了,转变了观念,都愿意送娃娃来上学。只有每一个家庭实现“一个都不能少”,才有全社会的“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当时您就向总书记汇报了“行路难”的问题。您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

    董彩云:印象太深了。2019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和我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当时,我向总书记汇报,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积石山脚下,和青海省隔着一条黄河。孩子去上学要坐一天车,老百姓特别希望有一条高速公路。总书记现场就说,各部委同志都在,要积极吸收采纳代表建议。经过交通部门论证,当年5月,这条路就开始动工了,去年11月12日顺利通车,连接了沿线15个乡镇28个村。这条临大高速结束了当地保安族聚居区不通高速的历史,大大提振了老百姓的信心和幸福感,产业培育更容易了,乡村振兴的脚步更快了,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去年12月,积石山突发地震,这条路在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老百姓称为“救命路”。我们感受到总书记的心与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这条路上的一座大桥以我的名字命名,叫“彩云大桥”,这也大大提升了我履职的信心。

    记者: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您作为教育领域的代表,如何为乡村教育修“路”?

    董彩云:只有教育发展了,才有地区的发展,乡村振兴才能走得更实。每年履职,我都要做广泛的调研,向学生、教师、家长、群众、教育主管部门一一了解、询问他们的想法和期盼。除了呼吁加强民族地区基础建设,让上学路更好走,我还长期关注、呼吁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今年,我带来了三条教育建议。第一条是关于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二条是继续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尤其是组团式帮扶,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培训。第三条是在财政资金投入和项目规划编制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您将如何践行嘱托?

    董彩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教好每一个孩子,带好身边每一位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师生共同为教育强国事业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既要把基层老百姓的心愿带到两会上,也要把会议精神传递给他们,尤其是让大山深处的老百姓都能听到来自党中央的声音,感受到来自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关爱关怀,这是我的光荣使命。去年两会结束后,我回去的第二天就开始宣讲,第一站就是教育系统,3万多名教育工作者共同倾听,我非常自豪,非常高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