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的“湘西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吉首市民族中学学生在跳竹竿。余欣泽 摄

    “2金1银!”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湘西州体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张亮、龙金宝不负众望,帮助中国队摘得首枚亚运会攀岩项目金牌。

    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口仅占湖南省的4.3%,但体育综合实力在湖南却位居前列,输送培养了3名奥运冠军,累计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赛事金牌71枚、全国赛事金牌168枚,多项体育项目破(超)全国纪录、世界纪录。

    强大的体育实力,为湘西州的体育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湘西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为抓手,探索走出“机构一体化、体校集中办、师资三互派、资源六进校、赛事成体系”的体教融合“湘西路径”,实现了“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体教融合生态。

    目前,湘西州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成长实现量质齐升,在各级体育赛事中不断实现历史突破,学校体育蓬勃开展。2023年,全州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近视率下降0.89%,肥胖率相比2020年下降8%。

    自上而下的体教变革

    竞技体育一直是湘西州的响亮名片,但光鲜的成绩背后,也曾潜伏着危机。

    “过去,学校每年初三毕业生有近80人,能向上输送大约20人,顺利升学到普通高中就读的有28人。为了升学,一些孩子只能放弃体育专业。”每到中考“升学季”,就成了湘西州体校的人才流失季。回忆起那一段办学窘境,时任湘西州体校校长、现任湘西州教体局副局长的向竹青感到痛心。

    “体育局只有与教育局合并,才能确保竞技后备人才选拔后继有人。”2015年,湘西州启动机构改革,湘西州委、州政府在湖南省率先将州教育局、体育局合并成州教体局,各县市也均实现了教育局与体育局的机构合并。

    机构合并了,但不等于工作融合了,几年下来,体教融合的初衷实现得并不理想。

    “融了,但又没有完全融。”是田勇2020年任州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的第一感受。“机构合并之后,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教育局还是教育局、体育局还是体育局,各管一块,心没有完全在一起。”

    田勇到任后的第6天,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文件的学习,让田勇深刻体会到,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职责的简单整合,而是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育人方式、转型发展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

    如何在合二为一的基础上,创造出“1+1>2”的效果,湘西州再一次自上而下进一步推出了深化体教融合的系列举措。

    制度统筹上,《湘西自治州“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加大了体教融合统筹规划、系统谋划、高效推进的力度。

    科室调整上,将体卫艺科(股)划入竞训科(股),实现青少年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无缝对接……在教体局内部,机构一体化、职能整合改革持续推进。

    竞训科科长李密是机构一体化改革的“局中人”,也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

    过去,竞训科和体卫艺科分别主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竞赛进入学校面临阻碍,学校参加竞技赛事的积极性不高。随着职能的整合,这一壁垒被打破。从2021年开始,湘西州开始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单项锦标赛,以加强竞赛后备人才的选拔。

    2022年,在湖南省第十四届省运会上,湘西州实现了赛会金牌数、总金牌数、总分数的3个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参加省运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就在于搭建了一条州、县、校三级顺畅衔接的体育人才输送‘绿色通道’,扩大了体育苗子的选拔范围,一批批有运动天赋的中小学生在各类赛事中脱颖而出。”李密说。

    近两年,湘西州进一步完善州、县、校三级青少年赛事体系,构建了分学段、分项目、跨区域的赛事平台,对赛事进行统筹管理、统一举办,实现了赛事融合。

    “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不仅发挥了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作用,也实现了后备人才精准选拔,带动了学校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体质的提升。”田勇说。

    双向奔赴的资源融合

    砂子坳小学坐落于吉首市老城区,学校仅有一个篮球场、排球场和两张乒乓球台。之前,虽然学校与湘西州体校只有一墙之隔,但受限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与州体校共享运动场所,孩子运动条件受限。

    2020年9月,在湘西州教体局协调下,州体校篮球馆、乒乓球馆等与砂子坳小学共享,孩子们在课后时间,只要穿过“阳光体育通道”就能到州体校的专业场馆运动了。

    砂子坳小学是一个缩影。体教融合后,湘西州教体局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行场馆资源统一调配、资源共享、赛事共办,有效提高了体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不仅场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师资融合壁垒也被打破,激活了湘西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池春水,真正融出了“1+1>2”的效益。

    “湘西地处偏远,各地各校虽然开齐开足了体育课程,但是专业体育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湘西州教体局副局长王耀宗介绍,州教体局推出“三互派”“六进校”等融合措施后,在很大程度上补齐了体育师资短板,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所谓“三互派”,就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单项基地三方之间师资互派。近年来,仅在州级层面,湘西州体校就选派了23名优秀教练员到州直中小学校开展培训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组建学校体育队等工作,实现了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共用。

    吉首一小就是典型之一。近年来,该校攀岩运动项目从零起步,名气越来越大,参加的孩子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到现在已经有200多人。整整两年里,吉首市体校攀岩教练梁磊每天都要到吉首一小,带着体育教师石兴东等几个徒弟,为学生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完成训练目标。在2023年湖南省攀岩锦标赛中,吉首一小学生获得5枚金牌。

    如今,攀岩运动已在吉首市发展起来,覆盖全市9所小学、4所初中、1所高中。

    “六进校”,就是广泛开展奥运冠军、金牌教练、名运动员、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六进校园”活动。州教体局鼓励中小学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办学,试点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支持社会力量为学校开展训练、竞赛和培训等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探索建立“学校+俱乐部(协会)”的合作办学模式。

    龙山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石绍明介绍,学校与校外俱乐部合作,外聘6名教练,在全校推广跆拳道。“学生非常喜欢,刚开始只有20多人,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就把跆拳道项目放入大课间,还进入课堂,举行了班级联赛。”

    资源双向融合下,实际上,受益最多的是州体校。

    过去,州体校的办学性质为职业学校,学制不全、招生范围较窄,学生不足300人,教师编制只有40个。

    机构合并后,州体校的办学体制从职教系列转为普教系列,办成了省内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业余体校。州教体局为该校增设教师编制88个,招聘了70多名文化课教师,实行文化学习、训练、食宿“三集中”管理,补齐了体校文化教育短板。短短几年,该校办学吸引力极大增强,在校生从300多人增加到了700多人。

    “在顶层设计推动下,州、县、校三级衔接机制逐渐完善,业余体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打通,体教融合过程中不少难题迎刃而解,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成长实现量质齐升,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田勇说。

    由外而内的育人动能

    泳池内水花四溅,几十名学生在“蓝色跑道”中劈波斩浪……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溶江小学的室内恒温游泳池,专业游泳教练员正在教授学生游泳技巧。

    作为一所高标准建设的学校,溶江小学建有恒温游泳池,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游泳师资队伍等原因,游泳池一度闲置了3年。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2021年,湘西州溶江小学“牵手”游泳俱乐部,在三到六年级免费开设游泳普及课。自此,游泳课不仅成为课后服务项目之一,还被纳入学校的必修课,被排进了课表,全校每周要开设30次游泳课,参与学生几乎达到了100%。

    如今,游泳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也成为溶江小学的学校品牌。发展“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是湘西州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样也是学校以体育人的重要抓手。

    “体教融合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实现‘五育’并举中具有筑基作用。”在田勇看来,推行体教融合,不仅促进了体育后备力量的全面发展、打通了青少年运动员成长发展的专业路径,也促进了校园体育的蓬勃开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湘西州坚持系统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课程优化、考核评价等工作,构建形成了“节、赛、会、展、演”相促进,“班、校、区、州、社”全覆盖的校园体育推进格局。各地各校以优势项目为依托,以“普及+提高”为导向,学校开足体育课、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力争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门运动技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