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火星人”博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2-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模仿火星人登陆

  ■陈莹

  最近一段时间,在“世界末日”论充斥各信息渠道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跃也忙翻了,几乎每天都会被人揪住问一些关于火星的问题。王跃,皮肤偏黑,眼睛不大,头发略显稀疏,言谈间的幽默和机智透出别样的青春活力。

  两年前,经过层层选拔,王跃从6000多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参加了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火星500”试验项目,并和其他5名年轻队友并肩作战,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520天封闭模拟的“火星之旅”。

  “火星”生活,520天的“宅”居体验

  520天“宅”居在72平方米的试验舱,没有新鲜空气,没有网络和电视,禁止与外界联系,必须遵照严格的作息时间……其间,穿上舱外服,模拟登陆“火星”,是令王跃最难忘的经历。而更为艰巨的任务则是实验。

  王跃在日记里,描写了这样“疯狂”的一天:“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每2个小时采集一次唾液样本并完成4份测试,耗时30—40分钟,在另外不到一个半小时里要做体育锻炼、尿样采集和其他心理测试,晚上18点开始还要佩戴红色眼镜……睡觉也没闲着,要做呼吸与睡眠检测的实验……”

  毫无疑问,实验是“火星500”的核心内容。来自4个国家的6位志愿者要完成由各国设计的106项科学实验。他们既是操作者,同时又是被试者。

  除了令人发狂的实验项目,王跃还要经历身心上的多重考验。

  第一个考验就是饮食的不适应,土豆、罐头、脱水食品,就是520天的全部食物。即使身体本能排斥,也要按时按量全部吃光。

  高强度的“苦役式”训练,是志愿者们的必修课。不管是否情绪低落,还是实验任务繁重,哪怕刚抽完血,也得遵照计划进行,“戴着一堆负荷跑步时,汗水飞溅”。

  第三重考验便是无边无际的孤独感。为了排遣寂寞,王跃选择了中国的传统书法,作为枯燥生活的快乐支点,“泡一杯茶,抄一篇《岳阳楼记》,对平复情绪很管用。”

  浩瀚宇宙中的地球人团队

  “一起进去,一起出来。”进舱前,6名志愿者这样约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舱内的经历倒像是一场闭关修炼,除了出舱时减重20斤和接近荒漠的头发,心理上也改变不小,他得以“超脱”地球范围之外,静下心来,体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细细咀嚼这其中甘苦混杂的滋味。

  和外国志愿者们共同生活,必须用外语交流,同时还必须接受文化差异的事实。一次做实验,王跃突发奇想地调侃一句“看我们现在的状态,像不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没想到,有一个队友马上反驳王跃,在他们的文化里,把人当猴子,是种族歧视。对待此类问题,王跃选择了理解,“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迫自己改变,去迎合西方,但在走自己路的同时,能看到、明白更多西方的深层次的文化,我想应该不是件坏事。”

  有一个小插曲,让王跃终身难忘。进舱100天时,他们接到指挥中心发来的一段特殊的视频:3位40年前曾参与同类地面封闭试验达1年的老人,手捧鲜花,祝贺他们坚持到了第一个100天,并告诉他们,现在的困难“我们也曾面对”。这样的场景让王跃动容,他更深切地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关乎国家荣誉,还牵系全人类的梦想。他期待着,多年后能和亲如兄弟的队友们再次聚首,将鲜花和鼓励传递给后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