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2-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史金霞

  批改周末作业: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一个同学这样写道:“孩子不应该承受这么多,他们洗着鞋子吹肥皂泡时,才像个孩子。他们每天不得不承担许多家务,说到底,是贫困占有了他们的童年……”

  “其实,孩子是应该分担家务的,而不是回到家里除了吃饭就是写作业,熬到深夜才睡觉。要知道,那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给学生写下这些话时,我脑海里,两个场景穿插闪回。

  早上赖床不起,把大通铺的被子向外搬出20厘米,裹着被子贴墙根躺下,班主任查宿舍蒙混过关;大课间回到宿舍,在白杨树上结绳晾晒被褥,跑到锅炉房打热水洗头;午饭后,洗衣服的,出去逛街的,睡午觉的,也有到教室里闲聊打牌的;晚饭后,散散步,荡荡秋千,操场上三五成群,有人爬树,有人翻墙,也有人骑自行车去野外;晚自修开始,有人静静读书,也有人借着教室的灯光,在外面打羽毛球……

  ——这是20多年前,我的高中学校生活。

  6点钟起床,一边吃早饭一边背单词;课间头也不抬,争分夺秒地写作业;语文课上,刚看完一部感人的电影,眼角泪花还没干,就拿起数学的《小题狂做》;午休时间也在写作业;下午6点放学回家,快速吃完饭,继续写作业;写作业,写作业,渴了,有妈妈端来的水,想吃水果,有妈妈剥好的葡萄。

  ——这是现在,一个中学生的典型生活。

  教了20年高中,我亲眼看着70后、80后、90后的孩子们,一代代前赴后继,在应试的泥淖里越陷越深。随着疲惫的身体一起陷落的,是心灵和常识。

  你看,90后的孩子们已经觉得帮父母做家务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负担。在他们的意识里,孩子在家,只有一件事需要做——写作业。因为他们的童年、少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怎么可能帮妈妈洗地毯?自己的衣服都从来没洗过啊!给爸爸泡茶?夜晚提神的咖啡,都是爸爸蹑手蹑脚放在书桌上嘛!做家务?数学最少2小时,理化生各要1小时,语文英语也要1小时——睡觉都快没时间了。

  我曾经教书的一所学校,校长经常在学情分析会上说:“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他们考上名牌大学,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相信,秉持这种观念的校长、老师乃至家长、学生,绝不在少数。学校里,不谈教育,只谈分数与考试,老师面对学生,没有个人,只有排名。分数才是硬道理,考上名牌是王道。最简捷的路,就是加重训练量,并“研究”高考。也见过这样的老师,拼命给不想让孩子考名牌大学的家长洗脑,直到家长和孩子都跟他一样眼冒绿光,准备决一生死。美好的生活在远方等着,仿佛除了高考这座桥,再也找不到其他路。就这样,分不清正常与变态,为了过上将来的美好生活,成功地扭曲了当下的生活,并认为现在的一切都该如此,即使不爽,也要努力适应,告诉自己,这就是正常的生活。

  写到这里,校讯通闪烁,明天下午4点半高三开期末模考学情分析会,考试分析表没写完的,明天中午12点前必须交。预备铃也及时地响起来,16点30分,我该去上“语文短板生”的辅导课了。

  对镜自照,轻拢发髻,拿起书,今天要给学生读莫妮卡·菲特著、安图妮·波阿提里思克绘的“大师哲学绘本”之一——《收集思想的人》。还是尽我所能吧,让孩子们意识到什么才是正常的生活。我想。

  (作者系苏州星海实验中学教师,著有《不拘一格教语文》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