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接地气” 讲课“有底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2-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虽然是寒冬,但在榆中县连搭乡肖家河村村民陆本祥(左)的花卉大棚里,鲜花依然盛开。陆本祥在向教师讲解鲜花种植技术。 参加“教师走基层”活动后,兰州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在课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榆中县连搭乡肖家河村村民陆本河(右),向前来调研的教师讲述自己的致富经。 参加“教师走基层”活动的教师冒着大雪,行走在陇原大地的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影报道

  12月21日,兰州白天最高气温接近零下10度,雪花漫天飞舞,滴水成冰。

  第三批兰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到甘肃省榆中县连搭乡肖家河村,走进村民陆本河家进行调研。

  陆本河家的院子干净整洁,瓦房前加盖了玻璃走廊,室内窗明几净,温暖如春。一行人坐定后,陆本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夹带着浓重的乡音,讲述了自己通过种植鲜花致富的经历。他那份喜悦的心情也感染了在座的教师们。

  随后,大家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另一个村民陆本祥的塑料大棚。大棚内的康乃馨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美不胜收。陆本祥介绍说,这是为元旦准备的鲜花。大棚另一边种植的菊花则是为春节上市准备的品种。今年68岁的陆本祥种了一辈子庄稼,仅够温饱。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号召,在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的帮助下,陆本祥引进了鲜花种植技术,带领全家走上了致富路。

  近几年来,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的现象。 (下转第六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