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舞台无处不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曹正

  考试结束了,假期咋过?日前,教育部、团中央联合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各地各高校利用2013年寒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栏目将持续关注各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欢迎踊跃来稿。 

  今年彝族新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梅子坪乡甘家沟村迎来了一件喜事:由西南石油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援建的厕所正式完工,该村的村民和甘家沟小学的师生从此可以用上干净卫生的新厕所了。修建一座新厕所,是记者团今年暑假在凉山支教时为当地援建的一个项目。

  下基层、去乡村、入农家、进企业……不管是暑假,还是寒假,记者团的指导老师都会给每位学生记者布置一个假期作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体验一次基层生活,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一台相机,一辆自行车,两千多张照片,一万多字日记。2010年暑假,时任记者团团长宋海华用了半个月时间,以行走的形式,足迹遍布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等地震重灾区,用笔和镜头记录灾区重建带来变化。“灾区之行,是一次心灵之行,在短短的两年里,灾区焕然一新的面貌,让我强烈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伟大,社会主义优越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感受远比在课堂上、书本上所能感受的震撼得多。”宋海华在日记里写道。

  实践的舞台无处不在,成长也每时每刻。邱梦竹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每个暑假,她都会以社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街道社区,为居民服务。“通过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让我更加懂得社会,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邱梦竹说。

  从2011年开始,记者团开始以团队的名义,深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些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在凉山建立了两个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并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团队文化传承下去。在建立基地的一年里,记者团共组织了5次计40多人次赴凉山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暑假,记者团的8名队员来到甘家沟村进行支教,发现甘家沟是一个不通电、不通邮、不通公路,没有通信讯号,到县城要花一天半时间的偏远山村。

  这让天天过惯了有电脑、有手机的“90后”的大学生们无法适应,而让他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如厕问题——当地唯一的一个用土墙搭建的厕所,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失修,已经摇摇欲坠,卫生状况更是脏得不忍目睹,厕所内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内急了我们只能去玉米地刨坑,然后用土掩盖上,再插上玉米叶,做个标记以防他人‘中雷’。”回忆起这段如厕经历,城市长大的“90后”学生记者谢娜坦言记忆深刻。

  记者团决定为当地新建一座厕所,经过测算,援建厕所需要1万多元,为了筹集这笔钱,大家走上街头发传单,去餐厅做服务员,请来了学校艺术学院的同学举行募捐义演,同学们的爱心活动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学校特别为此资助了1万元。如今,甘家沟的厕所修好了,可在大学生们眼里,修建厕所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厕所。”支教队队长陈虹弛表示。

  前不久,一阵暴雨把连接甘家沟小学的唯一的一条桥梁冲垮了,现在甘家沟的学生只能依赖由几根树干搭成的简易桥过河,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下雨,甘家沟的孩子们就无法上学了。为了让甘家沟的师生能够平安上学,记者团正在为修建桥梁而四处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各国“学霸”     下一篇:万人走进“诚信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