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伟大的启蒙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37年秋,陶行知在墨西哥演讲,宣传抗日。

  编者的话 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曾涌现出这样一些大家,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坚守理想,执着追求,并以独到的教育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也为中国教育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当今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或许可以从这些故去的教育大家那里找到启迪和药方。为此,本报“人物版”近期开辟“回望·大家”系列,敬请读者关注。 

  生平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语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

  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

  每日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本报记者 杨桂青

  

  陶行知把自己“生活教育”的主张,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他说,“孔子是校长兼教授,他的学生有七十二贤”,“苏格拉底,也做校长也做教授,他的学生是雅典青年”。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启蒙者,有一个共同身份——教育家。郭沫若说,“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国弱民贫,列强分割。陶行知站在时代的断裂点上,立志以教育“谋国民全体之福利”,通过教育而非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启示人们,启蒙应该是每个师者的责任。

  以完整的生活做教育实验

  1927年1月,南京晓庄村头出现了这样一则招生:“本校准备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最小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居住;中心小学数处,供学生实地学做;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学费免……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在这样一则的吸引下,很多有志青年来到了晓庄。

  在晓庄乡村师范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晓庄”),陶行知大规模地以整个社会、整个实际生活做教育的实验。他说,晓庄要培养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后来,他把“康健的体魄、艺术的兴趣”也列入生活教育的目标,并以康健的体魄居首。

  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他说:“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陶行知要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要教民众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陶行知列出五种生活: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社会改造的生活。

  陶行知所倡行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晓庄第一期学生李楚材记录了学校每天举行的寅会的一些细节,寅会大约10到15分钟,计划一天的工作或简要讲清一个问题。寅会之后是武术。上午,按照“前方”即各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的需要,“后方”即社会组、农艺组、生物组等各组师生制订“教学做”计划,解答“前方”疑问,轮值院务的学生开始办公。下午,做农事,制造简单仪器,或进行音乐、工艺、采集标本等活动。每周四下午,全校师生“会朋友去”,到农民家里,与农民谈心。每人都要交到一两个知心的农民朋友。

  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教育。晓庄的教育从教学做合一下手,推广生活教育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生物课指导员姚文采抱了一大堆书去,陶行知却说:“老办法不行,应该教学做合一才对。”姚文采说,先讲教的内容,再讲学的方面。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可不是三件事。”

  晓庄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改造社会、启发民智的精神。晓庄医院免费为农民医治。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陶行知就派人创办“中心茶园”,备有象棋、胡琴等,为农友说书,借故事教农友识字。农民们说:“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谁还去抽鸦片、赌博、干坏事?”

  晓庄的生活表面看似粗陋,内里充满诗意。陶行知将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厨房为“食力厅”,厕所为“黄金世界”,大礼堂为“犁宫”,亲笔在“犁宫”上写下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工夫”。陶行知说:“充满晓庄的只是诗——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

  在现在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里,还摆放着一架老式钢琴,原湘湖师范学校校长阙沛霖说,抗战期间,师生流亡各地,这架钢琴一直陪在师生们身边,由身强力壮的男生轮流抬着。一落下脚,就有学生上去练琴。

  晓庄的生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想。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周洪宇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大教育观。它对“教育立国”的强调,对新型师范教育的探索,对农村教育的大胆改革,对社会整体改造的尝试,对中外教育经验的合理借鉴等,都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瞄准人民的幸福办教育

  “知行近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得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昨天竟然这样走进城来和穿马褂的先生们一块儿吃饭,别有趣味。”陶行知在家书中写道。

  这正体现了一个启蒙者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大众融合,“觉民行道”。陶行知走到人民中来,“我本是中国的一个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醒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需要更多像陶行知这样“穿着草鞋”的教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陶行知瞄准人民的幸福办教育。陶行知说:“乡下阿斗没有出头之先,我们休想出头。乡下阿斗没有享福之先,我们休想享福……”陶行知虔诚地捧着农民和学生的幸福,向农民烧心香,为他们办教育。他曾坚辞大学教授之职,婉拒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之职和金陵大学校长之职,婉拒冯玉祥聘他任河南省教育厅长、李宗仁邀请他做皖省教育厅长,婉拒宋美龄邀其担任三青团总干事。他带着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奔走于各地,贩夫走卒、渔夫士兵、厨子僧人,都是他教识字课的对象。他甚至在教育总长蒋梦麟家里成立了“三径平民读书处”。

  诗歌是他推行教育理想、启蒙民智的武器。陶知行在《诗人》一诗中说:“有人说我是诗人,我可不懂。唱破了喉咙,无非是打仗的号筒,只叫斗士向前冲。”他用老妈子也能懂的语言写诗,在诗里讲各种道理,大到爱国爱民,小到抒情遣怀。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平民式的启蒙姿态,是因为一种大爱。陶行知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晓庄。”他曾题下“爱满天下”四个字。只有这种大爱,才能使他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即知即传的启蒙情怀

  1933年,英国前陆军大臣马莱爵士率领“世界人民反战同盟代表团”参观上海山海工学团。马莱说:“英国是支持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工学团的“小先生”张社健说,这是对的,但英国政府不一定支持,还举出了上海英租界协助政府捕杀共产党人的事,这给陶行知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次让他见证了“小先生”的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