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不是一板一眼地模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特约撰稿 张宸元

  明天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五十载岁月流逝,雷锋所生活的年代在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看来已经陌生。因此,就像我们不能要求雷锋时代的人们能有现在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要求现在的人像雷锋一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随着时代变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也应当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雷锋精神应有时代的思考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下对雷锋精神的思考似乎变得格外迫切,因为它受到了过去几乎从未有过的内部和外部的两大冲击。

  来自内部的冲击便是笼罩在雷锋身上光环似乎“褪色”。在这个没有绝对偶像的时代,不论是现世的柴静或韩寒,还是过去的林徽因或鲁迅,知名度越高,形象越完美,就越难以逃脱被质疑的境遇。雷锋自然也不例外。

  有人质疑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可怎么在照相技术远未普及的时代,留下了那么多照片,更有一些好事者翻出雷锋日记,一条条计算他的捐款记录……

  在质疑声中,原本崇高的雷锋形象似乎有些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心里开始嘀咕:学雷锋是不是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秀?

  如果说内部的冲击是源于质疑精神的觉醒,尚可看做一种社会进步的话,那么外部的冲击则更让人唏嘘不已。“好人难做”这种感慨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切和现实。从2006年的“彭宇案”开始,(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太被撞成骨折,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太却指认撞人者是扶起她的小伙子彭宇。老太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扶老奶奶成为了一件有风险的事。一时间,“彭宇案”成为了网络上的新词。

  渐渐地,当街跌倒的老人要面对的不再是伸出的一双双援手,而是一束束怀疑的目光,各地先后都出现了大家将跌倒的老人围在中间却无人敢上前搭把手的奇观。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小悦悦”事件中过路人的冷漠是否是“彭宇案”带来的一种必然?

  在这样社会环境中,就形成了一种经济学上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为有讹诈现象的存在,做善事越来越吃亏,因此在一些公共场所做善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于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群“看客”又复活了。而这次的看客不是害怕那高举屠刀的刽子手,所畏惧的一切都只是“受刑人”的一出戏。

  雷锋精神应有社会支撑

  显然,“学雷锋”早就不该也不能再是简单地在3月5日那天扶老奶奶过马路,很早就有一个笑话辛辣地讽刺过将学雷锋和扶老奶奶过马路简单等同的做法:听说一到学雷锋的日子,老奶奶就脱销了,今天,我去街上学了回老奶奶,帮助了17个雷锋。

  那么,在雷锋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扶老奶奶也不再“无风险”的现在,雷锋精神到底该如何适应社会呢?

  无疑,雷锋精神依然是一种催人向善、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精神;依然是一种加强人际之间的纽带、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这是永不变的内核。但与此同时,它也应当能够保障践行者的权益,即使践行者不追求名誉和物质利益,也不该让他们顾虑物质上的损失,它应当不限于少数人能做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更应是符合现实的多数人能学习的一种精神。

  美国著名哲学家安·兰德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利他主义伦理学,她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是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实现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帮助别人的动机应当来自于自我满足感或是其他自利的动机,而非纯粹的利他。诚然,她的观点已滑向另一个极端,但一个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应当既有先进性,也有群众性,让多数人能够接受和践行。

  在国内,已经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努力。北大校长曾说过: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些话一时在网上风行,被戏称为“撑腰体”。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只要扶起老奶奶,将给予1万元的现金奖励。这些举动虽然不要求人们舍己为人,但也在鼓励人们实实在在帮助他人。

  学雷锋还“从我做起”

  然而,有再好的校长和制度“撑腰”,摔倒的老奶奶也等不到他们的帮助,最终能够伸出援手、践行雷锋精神的,还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类“看客”心态已是工业社会的一个顽疾。无独有偶,在正流行的英国电视剧《黑镜》第二季中的《白熊》一集中,也以夸张的手法演绎了这种心态。在剧中,面对他人的苦难,人们只顾掏出手机抓拍热闹的场面,而对苦难本身却视若无睹。

  钱理群先生曾哀叹,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就像安·兰德所说,利己主义本身并非十恶不赦,所以,如何在“利己”的同时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应是所有大学的一门必修课。

  如果说完善的制度是弘扬雷锋精神的“土壤”,那么悲天悯人的情怀便是弘扬雷锋精神的“种子”。曾经,“彭宇案”的发生污染了“土壤”;所幸,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改善这片“土壤”的努力,虽然这份努力还远远不够,但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片“土壤”将越来越肥沃,那么,也是时候开始撒播“种子”了。

  所以,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

  不是模仿他的行为,因为现代社会中没有那么多老奶奶需要搀扶着过马路;也不是向他的道德水准看齐,因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而应是学习他的情怀,心怀善意,并以此感召身边的人,将雷锋精神的“种子”传遍人间。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