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新华社西宁4月11日电(记者 吴光于)从青海三江源头的玉树到东北平原的辽宁本溪,因为3年前的一场地震,400多名藏族学子远赴他乡求学,在相隔3000多公里的两个城市之间上演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双城记”。

  17岁的索南旺苏在过去3年里长高了5厘米,他把这一半归功于家乡的糌粑,一半归功于东北的大米。

  “4·14”玉树地震后,约1万名学生异地安置就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未离开过家乡,却在地震后远赴辽宁、四川、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转移就读,索南旺苏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依然记得3年前那个忧伤的清晨,大巴就要发动,车站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亲人。母亲拉着他的手,一遍遍叮嘱,眼泪不停地流。“我记得阿妈身上混合着糌粑、酥油和阳光的气味。”他说,“那是我永远不愿忘记的气味。”

  他身后的母校——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已成废墟,几个熟识的学长在灾难中天人永隔,当年14岁的索南,第一次体会到真切的悲痛。

  接下来,他们从汽车换上火车,眼前的风景从无边的草原变成绿色的农田,3天后,终于抵达本溪。

  在本溪市实验中学,他们与当地的孩子一起学习。新的生活环境让高原来的孩子们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炎热的夏季让很多人快要中暑;频繁出现的香菜让索南很是头痛;女同学看到有人生吃螃蟹被吓得哭了起来;低海拔让大家普遍“醉氧”,刚到的前两个月总是打不起精神……

  (下转第四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