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思想一把走进现实的梯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许多科学家、企业家都意识到:中国并不缺乏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缺的是鼓励、支持、保护创新的机制。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到底需要啥样的土壤?汪洋之海,能纳细流;高山之巅,不睨小丘。本期,我们把目光投向华南理工大学的“百步梯攀登计划”,日前,该计划在教育部举办的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特等奖,此项计划旨在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

  ■通讯员 卢庆雷 许颖

  参加了“百步梯攀登计划”后,华南理工研究生李宗涛变成了大忙人——除了正常上课,他的课余时间全拿来做实验、写论文,周末和同学进行项目讨论更是家常便饭,就连假期都要去生产厂家走访、调研。一年多来,他们投入的大量精力,不仅换回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项目成果“一种用于LED(发光二极管)封装的热柱”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并获授权。

  在华南理工大学,像李宗涛这样读研期间就参与科研的情况蔚然成风。据统计,该校有超过40%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接受过以“百步梯攀登计划”为代表的系列科技项目的训练。

  “百步梯攀登计划”魅力何在?

  破除“空谈”到“实干”的一厘米障碍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好想法,但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或是缺乏必要指导,这些想法常常流于空谈,稍纵即逝。如何支持学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只要你有好的研究课题,并能找到指导老师,“百步梯”就会帮助你将设想付诸行动。在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攀登计划”给出了这样的承诺。

  办公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陈丘却对它动起了心思:能不能利用机械课上学到的知识改造一下办公椅,让它可以折叠?这样不仅方便搬动,还可以放平椅背作为躺椅,甚至可以通过恰当的设计变成可以做仰卧起坐的健身器材。

  “设想总是很美好,但只有实践过才知道如何取舍。”陈丘第一个想到的是申报“百步梯攀登计划”。他联合几个学生,上报了“休闲仰卧椅”的创意设计项目,迈出了行动的第一步。

  项目顺利通过了学校的立项,但回想起后来的研制过程,陈丘还是忍俊不禁,“我们选用的钢材尺寸真是错到离谱,0.5mm的厚度被我们设计成3mm,本来不需要的高精度也被我们固执的坚持,导致开销增加了好几倍。”再比如调整椅子的角度,到底是用把手还是用滑槽结构?这些知识书本上可找不到。几个小伙子专门跑到办公椅大卖场实地调研,再跑去学校的机器人实验室基地向老师请教,逐步将最初的点子转化为成熟的设计方案。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成员开始动手制作,开车床、辨别材料、抛光材料、组装……几个月后,“休闲仰卧椅”从图纸变成了实物,成功的那一天,团队的几个成员兴奋得一宿未眠。今年1月份,他们又为休闲仰卧椅成功申请了专利,下一步计划将之推向市场。

  虽然现在才大三,但陈丘已决定毕业后继续深造。他说:“休闲仰卧椅的项目训练,让我学会了很多,比如如何整体把握与开展一项研究。在科研的路上我更有信心了。”

  “学术无起点”的理念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像“百步梯攀登计划”这样,鼓励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会不会成为拔苗助长的一种方式,反而导致学生轻易放弃并对科研产生恐惧之心?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个本科生给校长写“请战书”的故事。

  华南理工大学牵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时,让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也参与顶尖学术机构的研究。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就收到了本科生基因组科学创新班11名学生的“请战书”:“我们争取半年至1年时间内发表1—3篇刊登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杂志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共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本科生在《Nature》、《Science》上发论文?听者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意想不到的是,7个月后,一篇名为《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论文在《Nature》的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正来自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以此为起点,3年来该创新班共有37人次分别以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29篇学术论文。

  学术科研可以从本科生抓起,这正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该校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恰恰可以推动他们展开问题和兴趣驱动型学习,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创新、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拿罗瑞邦来说,进入创新班后,他在项目组负责基础数据的整理分析,为了缩短程序的开发周期,他决定学习一种更先进的计算机语言。厚厚的英文原版教材,他花了3天时间便啃下了。“对喜欢的东西,我就会‘钻’在其中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动力。

  学术无起点。在华南理工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校内科研基地都对本科生开放,330多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以及2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永远为学生敞开大门,学校每年投入超过500万元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用制度保证指导老师不“白干”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教师又要教学,又要做科研,还要发表论文,到底会有多少积极性来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意识到,在老师们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之外,需要从制度设计入手,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学校专门针对指导老师的工作出台文件,把老师对学生课外研究的指导算做工作激励的一部分,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与指导老师工作量之间的换算标准。

  旅日归国的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谢巍对此深有体会。他指导的智能机器人研究项目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冠军,根据规定,这相当于他在3年里完成了20万元的科研考核。现在谢巍每年都会指导一支由四五名学生组成的机器控制项目研究团队,并且乐此不疲,“其实也是在互相学习。关键是你愿意走出这第一步去指导学生做课外科研。”

  工商管理学院龚振教授是“天行健”队伍的指导老师,他对学生的关心同样无微不至。“计划书做得不够好,你们明天抽时间到我办公室来讨论一下。”团队的成员朴政霖说他经常会接到龚老师这样的电话,而第二天参加讨论会的除了学生,往往还会有龚老师从校内外请来的各种专家,三方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

  “梯仔”们心中的校园文化符号

  百步梯本来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共有103级台阶,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学子沿着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在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是一个寓意“莘莘学子,勇于攀登”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今,随着“百步梯攀登计划”的开展,“百步梯”3个字已经成为师生心中“实践”与“创新”的代名词:从深受师生喜爱的学生会会刊,到荣膺全国十佳的学生网站,再到学生创新中心等学生社团,无不用“百步梯”来命名。而和“百步梯”相关的学生,也为自己起了个昵称——“梯仔”。

  前不久,又有“梯仔”推出名为“百步梯波板糖”公众微信账号,校内师生可通过“波板糖”随时随地看到校车位置、图书图书、二手市场商品等信息。负责该项目的学生李哲说,这些系统全是学生研发的,“在校车上安装这样的查询系统,如果请外面公司做,一套设备需要5000元以上,我们自己去研发,只需要400元。”

  此外,“百步梯波板糖”还可以查询成绩,只要输入学生证号、密码、学年编号,就会出现该学年一共修了多少科目,以及各科的成绩。

  然而这个系统必须要连接到学校的官方数据库,学校的相关部门能同意吗?李哲说完全没有问题,“听到‘百步梯’三个字,学校部门都为我们大亮绿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