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校园博物馆提升校园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生文物发掘展台 本文作者 供图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校园附属教育设施,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高校。与所有博物馆一样,校园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担负着传承、发扬博物馆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但同时它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如何定位和提升校园博物馆的校园文化功能,并以此为目标指导各项日常工作开展,正成为校园博物馆工作需要不断探讨和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李慧竹

  校园博物馆融博物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功能于一体。在教育、研究等方面,其功能要强于其他博物馆,但又有别于严格的课堂教育,具有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特色。而在休闲娱乐方面,功能则弱于其他博物馆,强调展示内容的知识性、学科性,起到辅助课堂教育、开拓科普领域的功能。因而博物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定位,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三方面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员工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也是活动于校园之中所有人共享的。要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校园文化功能,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博物馆员工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广大师生的参与和关注。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等一系列日常业务,都要围绕着本校师生的学科领域、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等方面作文章,使他们感受到博物馆就如同校园广场一样,可以随时踏入,随意亲近,而不是一间间被各个学科所支配和占用的教室或实验室。这是一个属于他们的公共空间,既可休闲娱乐、拍照留念,又可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在这个空间内,他们或可看到与其密切相关的展示内容,或可参与这些内容的收集和制作,还可如同主人一样向来宾介绍这些内容,更可为博物馆的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和建议。博物馆也依托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吸引广大师生的参与,并借助这种推动力,在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等各方面向更高水准发展。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拂着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言行举止之中,表现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里。这种文化不是灌输式的,也不是快餐式的,更不是说教式的,而是一种触通心灵、催人向上的健康风气。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要取得这种效果,必须要在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把握主流,营造高品质、高水准的展览,触动和吸引观众,以积极主动、平等参与的理念为观众服务,使广大师生在休闲和欣赏的心态中,感受和接纳博物馆所独有的文化魅力。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使他们在知识素养、进取精神、良好气质等各方面都有普遍提高。他们可能会遗忘某次课堂的讲授内容,但这种慢慢浸透滋养出的素养,却往往会伴人一生,这就是文化的穿透力。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应努力当好这样的文化使者。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会传承下去。校园本身是一个流动的社区,对于博物馆来说有着不断定期变换的观众,每年都有老生离去、新生入校,而校园文化却是在不断地传承着,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扬,底蕴不断加深、加厚。博物馆正是可把学校自身深厚文化底蕴传承下去的最好场所,如何挖掘这些文化,如何展示这些文化,如何传导这些文化,应成为博物馆持之以恒的工作。这意味着博物馆工作者的工作不仅是组织学生走入博物馆那么简单,而是要把他们当作校园文化的承受者、创造者、传接者,把所营造的博物馆文化倾注给他们,使他们自发、自觉地融入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博物馆要致力于对校园文化精华的收集和提炼,梳理发掘现有文化与师生之间的关联,情缘、师缘、学缘、地缘、史缘,环环相扣,在陈列展示中注重体现出来,增强师生的呼应和共鸣,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些文化的所有者,用真心来承受并传载下去。由此,博物馆工作者也就成为了文化的传递者。

  对于校园博物馆校园文化功能的定位,各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必须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才能把博物馆与校园的文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和传播博物馆的文化形象,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校园文化功能。当今校园博物馆都从各自优势和特色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来提升自身校园文化功能。如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自1995年建馆,十余年来,立足于将博物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功能定位,通过小树林展览、专家讲座、观众调查问卷、馆标设计大赛、学生讲解员大赛等多项活动,提升自身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作为校园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师生做好服务,努力将博物馆文化融入于校园文化之中,促进高校博物馆校园文化功能的提升,使独具魅力的校园博物馆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特色名片和亮点。

  (作者系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