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记中读懂爷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叶永和 蒋燕燕 口述 俞水 采访整理

  爷爷生前,我们一直与他生活在北京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但爷爷非常忙碌,所以关于他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通过他的日记得知的。

  爷爷从17岁开始写日记,几乎持续了一生,如今保存下来的有六七百万字。日记内容丰富,无论是他经历的国家大事,还是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都十分详尽。父亲叶至善编辑的《叶圣陶集》中,有5卷是爷爷的日记摘录,但只有100多万字。我们最近正在整理爷爷的全部日记,希望能够在明年爷爷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

  阅读爷爷日记的过程中,我们时常感动,最触动我们的是他对教师职业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尊重。

  1957年6月8日的日记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董纯才与爷爷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开会,听取大家对教育部的意见。小学语文编辑钟华讲到,他们调研农村小学时,晚上住的地方没有厕所,学校备了尿盆,第二天早上,校长颐指气使地命令一位小学老师给调研人员倒尿盆。前一天他们还在与这些老师座谈,旁听课程,敬佩这些老师在艰苦的条件中教书育人,现在看到他们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心中很是气愤。爷爷听了汇报,当场失声痛哭。

  后来我们听说,爷爷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只要有教师来信,他一定亲笔作复,而且专用毛笔,恭楷书写。有时来不及磨墨,就将笔尖在舌尖舔湿疾书。堂堂副部长,满口墨香,一时成为教育部流传的佳话,可见他对教师感情之深。

  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由于主管教材出版工作,加之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爷爷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教材的编辑出版中。日记对此有大量的记载。

  为了让学生能在课本中读到精彩的儿童文学作品,爷爷亲自编写了多篇课文。在创作《牛郎织女》和《孟姜女》时,他首先将初稿交由身为北京人的著名学者、当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的张中行,由他根据普通话的规范进行修改。之后,又找来语文老师朗读,由编辑组来“听”毛病。最后,再组织编辑组根据语言文字规范进行讨论修改。

  爷爷不仅对语文教材编写十分认真,连自然科学的课本都亲历亲为。一次,一个版本的数学教材因为编写者不够认真,出了不少错误,教师们很有意见。此后,凡是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他都要亲自详细把关。即便是数学、自然等教材,他都会带回家里逐字审读,发现课本里有不够明晰之处,便交给我们的父亲、从事科普写作的叶至善重新修改。

  我们印象中的爷爷,回家后总是在伏案修改教材,不时随手拿起小纸片,写上意见,插入书册清样中,周末也从不休息。父亲叶至善曾说,爷爷在教材编写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忽略了自己的创作。可爷爷却认为,教材编写意义重大,马虎不得,因为一本教材的质量关乎几百万学生的成长。

  回想起生活中的爷爷在饭桌上端着酒杯与我们“摆龙门阵”,戴着花镜帮他的母亲剪脚趾甲,再品味我们从日记中了解到的工作中的叶圣陶,我们觉得更加读懂了爷爷。

  (叶永和、蒋燕燕系叶圣陶之孙、孙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