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到校”考验教育部门实践智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滢

  据法制日报报道,日前,武汉市一些带有“湖北省级示范高中”名牌的学校相继公布了今年招录分配生的预录名单。按照该市2013年中考相关规定,分配生可以在所报考学校指令计划录取线下30分(含)预录。对此,有学生家长认为,“分配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面对这则新闻,我们有必要首先厘清概念。社会上所谓的“分配生政策”,也就是教育界所说的“指标到校”,一般的做法是将优质高中招生的计划内名额划出一定比例,参照区域内各初中当年参加中考人数,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初中学校根据初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确定指标生。指标生需要参加中考,但可以降低一定分数录取。

  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不均衡的大背景下,采取“指标到校”措施,使发展中的初级中学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优质高级中学学习,有利于遏制高中学校对生源的恶性竞争,有利于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利于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

  那么,为什么一项旨在促进教育均衡、强化公平的政策,却在实践中被指摘“加剧教育不公平”呢?

  从报道反映的情况看,家长的忧虑一方面源于政策执行中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现象,一些家长甚至由此怀疑自己的孩子没被确定为指标生是不是学校有潜规则。另一方面,一些家长也担心“配额制”会变成落后学校的保护伞,使得落后学校继续不思进取。

  出于对孩子和家庭前途的关切,家长的担忧虽不乏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如何组织毕业质量检测,如何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根据招生政策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推荐到优质高中,对初中学校是严峻的考验。如果在执行中不公开不透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猜测。

  “指标到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应当引起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予以及时公开。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应慎重考虑启动时拿出多少指标合适,分几年到位,是平均分配到初中,还是根据初中办学综合水平评估结果进行分配。还要关注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什么条件推荐学生,如果学校违规操作该如何处理等。

  更需注意的是,“指标到校”不是万灵药,仅凭这一项措施不可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它需要一系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作为支撑。在“指标到校”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当下大力气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师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希望通过“指标到校”这项好政策,促进薄弱学校改善生源,激发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尽快迎头赶上。

  “指标到校”改革是中考招生录取改革的重头戏,在具体实施和力度把握上,时时考验着教育部门的智慧。只有统筹用力,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好,才能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使政策更好地发挥出威力。

  至于媒体和社会对“指标到校”的不理解,则通常源于对政策实行的初衷缺乏足够了解。比如报道强调,家长对分配生占指令性招生计划比例越来越高十分担忧,确实反映了小部分家长的心声,但与政策遏制“择校风”、惠及更多家庭的目的显然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用正确的理念引导舆论,引导社会风气。

  尽管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是一个过程,但是它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教育民主化的进程。相关职能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能,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