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督导团副总督学郭振有培训郑州教育督学 责任区督学深入课堂听课 2012年4月,郑州教育督导网站开通

  “督政”督来了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对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督学”督来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起对所有学校全覆盖的督导网络,架起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学校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让教育“飞”得更高。

  “从2001年,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出台了《郑州市教育督导条例》,初步奠定了教育督导的制度基础,到2010年,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全省率先开展学校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郑州市的教育督导一直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教育督导工作已成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器。”近日,谈及郑州教育督导,郑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深有感触。

  “‘五六督政’模式、‘一突出两强化督学’模式、督学责任区工作模式,三者构成的教育督导‘郑州模式’,为全国的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范例。”前来参观考察的国家督学及教育专家这样评价。

  抓住四个环节,实现“五个六”

  创立督政模式

  “督导督到县,县(市)长来答辩。政府重教育,发展不再难。”据郑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11月郑州市首次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开始,督导团成员和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都有这样的体会。

  2005年11月2日,郑州市首次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在其所辖的新郑市举行,分管教育的新郑市相关负责人,站在了评估现场会的答辩席上,接受评委们的现场提问、考核打分。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新郑市财政、公安、劳动人事、地税、审计、国土资源等各部门负责人,也分别就教育经费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教师队伍稳定、教育用地等方面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报。河南各省辖市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领导和督学们也齐聚新郑,一起观摩了督导的全过程。随后,郑州市对全市六县(市)六区及三个开发区都进行县级政府教育督导,并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奖励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

  2004年,根据国家颁发的《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郑州市制定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意见》,建立了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从2005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全区域、大规模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逐步探索总结出了教育督导的郑州“五六督政”模式:

  一是建立政府领导、人大领导、政协领导、民主党派、教育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六结合的督导评估队伍。二是发挥政府行政管理、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社会监督、教育专家理论引领、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六种作用。三是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发展性、服务性、公开公正性、均衡协调性六项原则。四是开展领导职责、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六项评估。五是采用听、看、查、谈、访、议六种工作方法。

  郑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督政”模式的实施,重在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第一是制度构建。构建完善了县级政府自查制度、市级政府评估验收制度、档案建设制度、奖惩制度、整改制度、市政府“督政”结果通报会制度、市政府公告制度以及乡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这些制度覆盖了“督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为“督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二是程序创新。在设计县级政府教育工作汇报程序时,要求分管教育的县(市)、区长现场抽题进行演讲,并针对评估组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演讲答辩结果纳入评估体系。这一程序是过去任何检查、评估所没有的,目的是引导政府领导同志成为专家型、学者型领导干部。不少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县)长通过迎接评估、准备答辩,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规律,了解了教育实际,对教育工作更懂行了,领导起来也更科学了。第三是督导队伍建设。全市除了18名专职督学以外,还聘任了93名兼职督学、15名特约教育督导员,26名责任区督学,他们既有来自人大、政府、政协、组织部、财政、审计、地税、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同志,又有在教研室、学校长期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家、校长。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民主党派副主委以上的领导参与“督政”工作,增强督导队伍权威性。第四是强化“督政”结果使用。将“督政”结果列入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召开“督政”结果通报会;在《郑州日报》等媒体上发布“督政”结果,公布主要评估数据;拿出奖金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扩大“督政”影响,发挥激励作用。2009年以前,郑州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从2010年起,提高到每年500万元,用于奖励教育工作先进的县(市)、区。

  全面评估,突出重点,也是郑州市教育“督政”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如2007年的“督政”工作结合“两基”迎国检进行,通过督导检查,使各县(市)、区追补教育经费2.2亿元,还追加8695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了郑州市的“两基”工作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08年,重点督导检查了各县(市)、区新一届政府任期内教育发展规划和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2009年,将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评比内容纳入评估指标体系。2011年,将各县(市)、区政府届初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和近四年“督县”整改意见落实情况作为重点评估项目。2012年,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和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点。

  雨过苗出,春华秋实。连续几年的“督政”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一是各县(市)、区政府对教育工作更加重视。提高了县级政府对教育工作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认识,切实把教育工作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各县(市)、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教育投入。全市15个县(市)、区教育经费全部实现了“三个增长”。据郑州市资深教育督学刘振杰介绍,不少县(市)、区的党政领导听完督导反馈,发现投入不足便责令财政部门及时拨款,有些没有及时到位的,通过复查回访、督导整改,促进了经费的落实。郑州市教育督导室原主任吴振兴还记得,通过对荥阳市的督政,该市财政2006年拿出了500万元作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安排专项资金60万元,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投资200万元建成了荥阳教育网,14所学校建有校园网;全市中小学教学仪器,体育、音乐、美术、电教、劳技等器材配备和实验室建设,全部达到了省定“普九”巩固提高标准。三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督政”,促进各县(市)、区有计划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了县域内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协调、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四是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区域性推进。全国和河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郑州市金水区和二七区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率先在全区推进素质教育,使郑州市各县(市)、区的素质教育区域性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突出一个重点,确保两个强化

  构建督学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督导团副总督学郭振有,教育部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2012年4月18日,在郑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增聘郭振有等31名全国知名教育教学专家,为第四届郑州市兼职督学。

  “今天,郑州市政府聘任31位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担任市政府兼职督学,目的就是‘借脑’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增强督导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我市教育督导的专业水平。”郑州市教育督导室总督学刘东告诉笔者。31名外聘督学分别参加了郑州市2012年的“督政”工作和2013年初的市教育主管部门直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工作。实践证明,外聘督学从理念和文化层面提升了郑州市的教育督导水平,通过透视各县(市)、区教育工作和市教育主管部门直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他们的基本判断,并对各县(市)、区和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属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受到了县(市)、区政府和学校的欢迎和肯定。

  为建立郑州“督学”机制,1999年10月,郑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了《关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等级评估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了学校督导评估制度。《意见》对学校、幼儿园的等级进行了设定。同时制定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评估指标体系。2004年和2009年,又依据“新课改”理念,分别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评估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在方案中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办学特色”、“办园特色”的评估项目。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幼儿园进一步加强特色建设,引导学校、幼儿园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中,该市建立了市、县(市)、区两级督导评估制度,市级教育督导机构对县(市)、区教育督导机构评估情况有抽验权和认定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