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影视作品“暴力”几时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 赵琬微 李德欣)颇受孩子们欢迎的一部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竟然蕴藏着生命危险?不久前江苏9岁男童模仿其中烤羊的情节,把同村两位小伙伴“烤”成重伤,再次为人们敲响了影视作品“暴力”的警钟。

  李守贵是其中一名参与点火孩子的父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记得有一次,孩子拿一本书追着打小伙伴的头,曾说过“红太郎拿勺子打灰太狼”之类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平时孩子看电视非常入迷,自己应该有所警觉,或许可以避免惨剧发生。

  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因为模仿影视作品而做出危险举动的事件时有发生。深圳一名5岁女孩,模仿动画电影中的场景,手持雨伞从6楼跳下;南京一名不到3岁的孩子模仿动画片《小翼龙》,从阳台跳下去造成骨折;合肥一名4岁男孩模仿武侠人物舞刀,不慎割下一截手指。

  电视画面对孩子行为的影响为何这么大?儿童教育专家卢勤认为,孩子是乐此不疲的模仿者。与上世纪80年代一批经典动画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不同,现在动画片的主题更加接近现实、而且制作简单粗糙,比较容易引起效仿。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有关动画片的规定中,有不许用生活用品设置暴力情节的规定。相比之下,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中虽然有电视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等相关规定,但相对比较粗放。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制片商要考虑到孩子爱模仿的特点,不要在片中过多暴露伤害性的镜头,一些容易导致孩子模仿的镜头尤其应该删掉。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制订相应的管制措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级设置。

  在我国尚未推进影视分级制度的情况下,暴力镜头难以避免被儿童看到,成为孩子们脑海里危险动作的原型,造成安全隐患。

  中国儿童中心媒介素养项目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张洁认为,在关注影视中“暴力”镜头对未成年人消极影响的同时,更应加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儿童正确分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强儿童独立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能力,减小暴力画面引发的影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