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成势 创新为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正所谓“思想决定前行的方向,目标激扬奋进的力量”,适时有力的方向引领、目标定位和愿景建构,当是克服思想疲劳和精神惰性、点燃创新能量的引擎。

  兼具“绵阳科技城”的灵性之光和“三国古城”文化的雄浑之气,伴随科技城砥砺前行的强劲步伐,筑起“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教育高地的涪城教育,2012年就生发了这样的引擎期待。

  置身新高起点,形成了内驱觉醒和创新自觉的涪城教育人,激情应对人民群众不断升高的优质教育需求,及其引发的大班额、择校热等现实挑战,凭借自己20年改革创新的丰厚积淀,把准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前沿走向,审时度势,树起了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旗帜。

  以优质良性的支持性环境催生,以区域教育核心文化引航,以集团化办学孵化,以城乡教育研修协作探路,以学校发展性评价引领,创新优质教育的生长路径和成长力量……奔向“现代化教育强区”,富于创新智慧和攻坚气魄的涪城教育人,再一次聚生释放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位势能。

“现代化教育强区”景象扑面而来

  因势发力——构筑区域教育高位起跳的引动力量

  一条清晰的改革创新红线,串起涪城教育科学发展的行进轨迹。

  按图索骥,绵阳腹心地带422.8平方公里、64.7万户籍人口栖居的涪城大地,分布着56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在校生近6万人。

  1992年分区建制伊始,涪城区就迈开了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20年创新铸魂,涪城教育赢得了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完成了“普九”,高、中考持续高位递进;艺体、科创教育独树一帜;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国内领先;诞生了一批兼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先后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国家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试点县”、“科学教育实验区”,奠定了区域教育高位起跳的质量、品牌、人才和智力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涪城教育以一种城市优质资源的高位态势,影响、引领了涪城社会对教育的良性需求和高水平追逐,吸引着投资、居住、安家立业的外来者。这种良性态势,为涪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改革动力和持续提升的需求支撑。

  然而,随着涪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趋同提升,与优质教育供给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大班额、择校、入园难等热点问题高烧不退,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难题亟待求解:一些学校教育文化浅层模糊,未能形成师生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精神弱化,队伍整体发展疲软,教师区域配置失衡;区域教育评价改革亟待突破。

  创新攻坚这些瓶颈性难题,无疑对涪城教育人提出了新高要求和挑战。2012年3月,站在涪城教育20年改革创新的历史节点上,重返教育高位的涪城教体部门新任领导就集中力量,调研论证区域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走向。

  牵动于应对现实挑战的压力感与紧迫感,虔诚兑现“让每个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教育梦想,涪城教育人全面梳理区域教育的历史脉络、文化根基和现实诉求,对接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走向,提出了建设“建设现代化强区”的战略构想。

  2012年9月,涪城区教育工作会上,区委区政府做出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决定》,勾勒出“教育现代化强区”的宏伟蓝图:用5至10年时间,构建起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城乡一体、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使全区教育事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决定》还以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育体系、教育管理、师资队伍“五个”现代化,描绘出现代化教育强区的生态景象。

  “涪城教育在建区20年实现‘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做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决策,是涪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涪城人应有的气度和视野。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教育强区,核心内涵有两点:一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人的内涵发展为核心,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培养系统,使所有受教育者普遍享受优质教育。二是加强学校软、硬实力建设,从设施设备、课程建设、课堂改革、队伍优化等方面入手,建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力量均衡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育水平优质化的现代化教育强区。”涪城区委领导说。

  蓄势发力——创新驱动区域教育现代化

  正所谓“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是区域教育从观念到手段、从生命成长到人才培养理念的彻底转变,更是一次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本质和生命淬炼过程。

  投向这样的过程历练,涪城区从区委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再一次兴奋和紧张起来。

  ——创建保障有力、持续高效的支持性政策环境

  把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擎,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涪城区把教育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政府部门实施“六个优先”的工作方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落实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强劲有力的政策保障。

  强化经费保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补助制度,坚持财政资金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倾斜,涪城区财政性教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2009年至2012年,全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6.06%,财政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涪城区还拟把集团化办学、城乡研修协作体运行、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全面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整合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涪城区紧紧抓住校点布局、教师配备、办学条件三项基础性工作,卓有成效地实施薄弱学校改造。“5.12”地震后全区投入6.14亿元,改造建设52所中小学,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实现了上档升位,形成了校点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教育装备基本均衡的学校硬件环境。并着手对未进行灾后重建的学校全部进行改扩建,力争三年内全面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

  “从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决策到体现区域教育优势的绩效工资推行,从实施教师专业提升工程到实现学校标准化的政策设计,从推进均衡发展的策略谋划到保障教育公平的措施投放,区政府部门为区域教育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区域教育高位求进营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涪城区领导说。

  ——“一主两翼”策略推进教育现代化

  立方向,定目标,探策略,找路径。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涪城区运筹了“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文化建设和队伍优化为两翼,推进教育高品质发展”的“一主两翼”发展策略,展开了立文化、强队伍、提质量、创特色、优评价、促均衡的“十八字”推进措施。

  2012年7月16日,涪城教体部门新任领导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心组学习会上,号召全系统积极行动起来,以优质、高位、均衡为价值取向,精心制定、全力实施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推进方案,使区域教育发展路径更为清晰、动力更为强劲。

  聚焦教育质量,涪城区采取“整合推动、名校带动、队伍驱动、质量拉动”策略,以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研修协作等创新型举措,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公开问责的教育均衡发展制度、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力引导、激励、保障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深化课程改革,通过以师生发展为根基,以优化育人观念和教学行为改进路径,以回归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规律为原则的课堂教学变革,构建起充满生命气息、让学生幸福、让家长放心、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涪城特质课堂。变单一课堂为完整课堂、变师本课堂为生本课堂、变冰冷课堂为温暖课堂,唤起师生深层次的共同发展意识,建立起以激励向上促进发展为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三变”行动激发了课堂教学生命力。

  着力专业提升,涪城区把提升队伍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作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核心元素和关键性力量,推出创新型举措:一是建设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引动校长回归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突出以质量为中心、教师发展为关键的校长务本之道;改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评价机制,打造管理者培训团队,从2012年起,涪城区与川师大联合举办校园长高级研修班,拟在三年内分阶段分层次全面轮训校长及后备干部。二是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科配套、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区管校用”的用人机制,对全区教师进行统一聘用、调配、管理。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新教师流动机制,建立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驻点”或“定点指导”机制,推进教育集团内教师整合性流动。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城乡教研协作体,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构建全方位培训网络,建立“涪城名师”选择、管理、使用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全区集聚了一大批优质教育人才,现有特级教师15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54人,各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9%。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