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成势 创新为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此同时,涪城区从四个方面推动集团办学深度融合:用办学文化的融合提升凝聚力,用先进文化浸润、影响,让每个教师在集团内找到归属感;促进教师融合发展,把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延伸到集团所有组织;融合教学标准,建立集团课堂教学标准和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课堂达标活动;用考核方式融合强化向心力,根据岗位需要统一配置教师,教师考评坚持看起点、比变化,注重过程和努力程度,使所有教师都有进步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

  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走向深度融合

  “2012年7月,我们建立起由南河校区、城北校区、城南片区组成的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形成6000多人的办学规模,集团化办学正走向融合式阶段。”实中集团总校长赵友章说。

  早在2009年,实验中学领办城北校区时,就孕育了集团化办学雏形。城北校区的前身是一所占地5亩、学生不足500人的村小,当地学生就读率只有30%,进入集团后迅速发展为规模达到2300多人的城区窗口学校,当地学生就读率提高到95%。

  城南校区原是1984年建成的绵阳六中,长期缺乏活力、质量低迷,学生下降到不足300人。“我是原六中留下来的,亲眼见证了学校变化。进入集团不到一年,学校风气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增加到700多人。”城南校区教师李建清说。

  怎样快速缩短集团各校区的发展差距?实验中学集团三管齐下:

  ——以先进文化引领集团发展

  实验中学以自己先进的办学思想、课堂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引领集团发展:一是理念引领,坚持“办有灵性的教育,育能创新的人才”的创新教育理念,以“融合提升、优质均衡”为主题,通过理念引领和策略实施,促进城北、城南校区校风、学风、教风快速优化,质量整体提升。二是目标引领,集团确立的中期目标核心是“实现三个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实现集团辐射区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优质化”,并具体指向争创“四个一流”: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办学品质、一流的校园文化。

  经过多年改革,实验中学构建了“四步六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生命力。推广生本课堂模式,集团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对比分析优秀课、示范课、达标课、提升课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强化集团“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城北校区坚持“强特色,促发展,铸品牌”发展思路,实施实践性德育、名师培养、爱心乐园三大工程:构建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三基德育”体系,开展以公民基本素养为核心的“主题德育周”活动,精心烹制四道精神佳宴:晨练热身——吟诵修身——手操爽身——晚记省身,学生每天晨跑,展示少年军校严格的纪律、优良的作风、顽强的意志;课间操活动广播操、军体拳、经典句段诵读,让学生练身体、修品德、长知识……学生校园生活丰富而有节律。

  ——运行“一体式”管理

  集团实行“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条条管理、块块落实,条块结合、统筹协调”的管理模式,按照教体部门对教育集团“五统一”的管理要求,各校区共享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管理模式、课程资源、师资资源,打破校区界限统一开展各级教研活动,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统一考核、评估、奖惩。

  ——融合聚生教师发展势能

  促进各校区教师融合,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实中集团以教师队伍为基础、优质高效为准绳、创新变革为核心、教师实际需求和发展愿望为起点,打造志同道合、专业高效、创新实干的学习型队伍,构建起1234教师培训模式:坚持集团化办学核心理念,实施制式和非制式两类课程,坚持集团、校区、业务部门培训三统一,做到学科教师、班主任、质量管理层、教学科研层共同发展。城北校区以名师工作室引领,分析教师学科文化积淀、学科教学思想、教学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状况,帮助教师寻找专业发展突破口,通过骨干引领、校区会课、教学互访、课例研习等途径,一批教师迅速成长为省市区骨干教师。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研修文化催生教师专业成长

  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同步,4年前绵阳实验小学就播下了集团化办学的种子。

  2009年实验小学领办长虹世纪城小学,2012年身陷困境的涪城路小学、灾后重建的杨家小学相继进入,实验小学由是建立了4个校区、5000多学生的教育集团。

  在集团总校长王超看来,集团化办学的极大优势是以研修文化催生教师专业成长。

  去年9月,杨家校区进入集团后,开始形成自己的研修文化。“以前由于民转公教师多,教师研修素养落差大,学校几乎没有教研活动。起初参加集团教研活动,老师们加入程度很低,我们只得从头开始。在集团带动下,我校老师逐渐把握了各年级学科教材板块,尝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教研都有了起色。”杨家校区执行校长唐开雄说。

  培育集团研究文化,构筑智力高度。实小集团从强化常规管理入手建设教学基础能力,初建课、重建课等集团统一要求、分校实施;促进集团教学持续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1至6年级确立了规则、合作、感恩、责任、励志、梦想等系列教育主题,集团集中各校优质智力,对阅读节律性、社会实践教育教育难点问题展开全力攻关。

  实小集团特别注重培养执行校长,进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指导。

  “刚到杨家校区,我感到城市教师是在自觉主动发展,农村教师则缺乏工作、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你说咋办’,当时我很不情愿当这个农村小学校长。暑假走访一个留守儿童家庭,只见孩子目光呆滞,我对他说了5分钟他都无动于衷。这一幕震动了我:自己在好学校浸润了这么多年,该在这里有点作为,决不能给实小丢脸。”唐开雄校长说。

  一种现场冲击和责任感驱使唐开雄从自身做起,主动教一个班的数学,耐心细致地对老师们进行专业引导,借助集团力量开展教学研究,转变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老师们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研修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快速提升,不到一年,杨家校区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

“研修协作”聚合创生优质教育发展力

  聚生教育行政、研修机构、学校主体的正向力量,创建城乡教育研修协作体。随着区域研修协作多元聚生优质教育行动的深入推进,协作体各校因势利导、开发潜能……与集团化办学联袂而行,奔向现代化教育强区,涪城区由是增添了一串荡漾心灵的春之音符。

  研修协作生成教育新景象

  距绵阳城区13公里的龙门学校,几年前走到了生存边缘。经灾后异地重建,办学条件达到全区一流,学生规模接近1000人;学校建起了乡村少年宫,学生自主选择的篮球、航模、风筝、摄影、绘画、蔬菜种植等校本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谈及学校变化,校长张晓红脱口而出:“主要靠研修协作体的力量牵引。作为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我们一个学科只有两三个老师,校本教研实在走不动了。加入研修协作体后我们分期派教师到成绵路小学跟踪学习,协作体每月轮流到各校搞研修活动。跟协作体一起发展,老师们视野逐渐开阔起来,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水平提升了,普遍燃起了奋斗的激情。”

  “作为一所城郊初中,我校仅有27位教师、300多名学生,有的学科没有专业老师,有的两个学科才有一个教师,可以说是协作体内最薄弱的学校。带着求助心理参加协作体,我们第一次享有了真正意义的研修活动,享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智慧。”15中教科室主任说。

  “几年前,我来到吴家这所农村小学,心里非常彷徨。2010年9月,研修协作体带着花儿的芬芳、雨露的滋润,悄然叩响了城乡教育联动发展的大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教研、赛课活动。正是在协作体引领下,我们的生本课堂才得以顺利践行,学校才有了勃勃生机,我才得以幸福成长。”吴家小学教师唐琼丽说。

  基于广泛的诉求表达和前景预测,城乡教育研修协作体的创新尝试受到了广泛欢迎。各校以强烈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汇入区域教育研修协作这一创生优质教育的创造洪流。

  创新区域教育研修协作机制

  城乡教育研修协作体,即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几所乡镇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或由几所城区学校组成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区域教育共同体。

  涪城教育人创建协作体的原初诉求是: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路,依托城区优质学校,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通过全方位的研修协作,促进薄弱学校管理效能、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2010年涪城区开始尝试创建协作体,经过两年多发展,全区建立起包括教育行政、研修机构、学校管理各层级在内,管理、教学、科研、德育、后勤等多维度、全方位、系统化、整体性协作的12个协作体,覆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从设计启动到机制构建,从管理沙龙到学科研修,从专家调研到课堂研讨,从自主研修到网络互动,持续有序的研修协作活动带来的显著效应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激发,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学校、教师自主发展力量得到互动激扬,有效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推进、均衡发展、整体优化。

  “创建协作体源自我们对区域教育现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和理性决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片区教育教学研修活动。近年来,由于城乡教育差距拉大,教育管理能力、优质师资不足,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创建协作体既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把协作体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一个重要举措,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专业引领和机制保障。”教体部门领导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