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灾害应纳入教育常态化管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熊丙奇

    最近,各地频繁遭遇恶劣天气。虽然学校还在假期中,但针对假期中学校诸如军训等活动安排,有地方教育部门发文要求学校根据天气情况,自行调整安排,要求学校军训要有效预防突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事实上,每遇恶劣天气和灾害,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都会出台通知,“赋予”学校自行处理的权力,类似的文件时常可见——“在暴雨、大风、雷雨、高温等恶劣天气或自然灾害突发时,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可以视情况自行作出留校管理、延迟上下学时间或临时取消上课的决定。”

    主管部门的这种通知,可解读为人性化管理,但与此同时,每遇恶劣天气就下发这样的通知,也给人形式主义之感。应对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应纳入教育常态化管理。

    具体而言,教育部门目前采取的通知治理方式,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应对灾害应作为学校的一项自主权常态化,而不应每遇极端天气,都要用行政部门下发一次通知。习惯等政府部门通知的做法,会使学校有习惯性惰性,面对突发事件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二,发通知治理可能存在的一方面问题是,政府部门认为已经把此事交给学校了,因此接下来的事情都是学校的。其实,就是发了通知,在该决定统一停课时,政府部门也必须决策;对于学校应对恶劣天气存在的困难,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其三,学校在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到来时,不该仅作办学考虑,而应该发挥其避难所的作用,如果把校舍建为最坚固的第一避难所,如果校园的体育场、体育馆足够开阔,如果校舍有良好的抗洪防汛能力,那么,当灾难到来时,学校不但可以呵护学生不受伤害,同时,也可以成为接纳群众、存储物资的重要地方。

    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学校建设、管理,还与国外存在差距。因此,每当出现自然灾难时,人们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学校的学生会不会出事。某年地震,事后大家幸庆地震时学生还没有上学,这样的幸庆令人无语。正常的状态是,如果突发自然灾害,只要大家得知学生在校园里,就马上放下心来。

    如何应对自然灾难,这是教育部门、学校必须应对的一课,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各司其职,建设牢固的校舍,把学校建成第一避难所,增加办学的灵活性,加强学校的人性化管理。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