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六十载 博学笃行育英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7年6月8日,上海电机学院首批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签约仪式

????2012年,上海电机学院产学研合作建设研讨会暨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揭牌仪式。

????2009年6月16日上海电机学院与临安市签订共建科技园工作站意向协议。

????2012年11月12日,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实训

????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实训

    上海浦东,东海之滨、滴水湖畔,有这样一所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建校60年来,她坚持技术办学传统,与同类学校错位发展,在高校林立的上海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之路。她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建立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打破了国外对大型锻件制造工艺技术的封锁,预期5年累计新增大锻件产值超过100亿元。她建立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培养的第一批86名毕业生创造了全部就业,而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率则连续20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评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今年8月22日,上海电机学院作为首批行业高校正式划转上海市教育部门管理,划转后学校将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机构编制、结构调整等方面与市教育部门所属学校享有同等标准,同时学校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和教师产学研践习等方面依然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

    校长夏建国说,“准确定位,增强定力,特色强校,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建校60年来,上海电机学院迎来了一次次挑战与机遇,在一次次困顿中进行着一次次突围。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电机人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自信……

    “技术立校”方略:强化特色树立品牌

    上海电机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电机制造学校。60年的建校史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与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血脉相连,历经了建国初期的创建、“一五”时期的初步发展、“文革”前的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重建恢复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特色发展的新时期。

    建校初期,为了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学校勇于打破当时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创立了后来风靡全国的“蔡德泰教学法”。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亲临学校视察,并为学校题字“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这也成为学校六十年的办学理念和教改思想的基础。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试点举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成为当时全国首批三所试点学校之一。2002年,学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并被国家教育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经济贸易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4年9月,经上海市政府部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临港校区一期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并顺利入驻,建成后的临港校园满足了学校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迫切需求。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及其逐渐显现出的大众化、普及化的特征,面对强校如林的上海高等教育体系,升本后,学校针对办学定位问题认真分析研究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理清了学校性质、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探索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建设一所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上海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技术本科内涵实质和产业大学属性特征的教学型特色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明确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

    升本九年来,学校在“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指引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育人工作为根本,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明确了“以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的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被纳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监测范围。2011年,学校被国家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在更高层面上开展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致力于培养国家亟需的风电工程硕士人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评估中心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已基本完成从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型。

    “应用为本”理念:优化师资校企融合

    明确了办学定位,如何将培养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同时,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一是定“性【质】”在技术,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的转化、实施和创新,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许可;二是定“【面】向”在行业,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定“【规】格”在复合,培养在通才基础上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四是定“【特】点”在实践,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并兼有一定的技术经验。这些人才培养原则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特区”试点、校企产学研合作三条途径落到了实处。

    201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项目,实现内涵建设水平新提升。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新专业又获批为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学校专业建设在国家层面的建设项目达到3个;“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也被列为上海市本科质量工程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打造“双结构”师资

    校长夏建国认为,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出特色、实现定位目标的首要条件,对于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结构型”教师才能胜任技术教育教育教学任务。为此,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打破政策壁垒,培育出一支以东方学者、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为首的技术应用型“双结构”师资品牌。目前,学校的“双结构”型教师已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

    “双结构”师资队伍是指兼有学术背景和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为了打造这样一支队伍,从2007年起,学校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经费,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一到两年,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通过到企业挂职,教师们了解了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积累了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为教学积累了鲜活案例。7年来,先后有100多名青年教师赴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

    学校和企业还建立了双向柔性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借助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聘任学校大锻件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任运来教授担任副总工程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也从工厂里真正了解了实践需求,找到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学校不断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助力。学校不仅聘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11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知识服务团队核心成员,还在各企业聘任41名企业教师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带教老师。2012年9月,学校为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配备“双导师”,除了校内导师,还专门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导师,目前共有39名企业导师参与学校专业硕士培养。

    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为此,学校采取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共建研究基地和共建科技工作站等措施,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引进”教学,也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技术“送入”企业。

    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是指学校聘请企业科技专家进入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与学院共建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特色课程、教学基地等。学院则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调节教学环节和进度,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增加学生对生产实践的了解,从而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节约了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的另一形式是共建产学研研发中心,在将企业实践经验“引进来”的同时,使学校的科研创新“走出去”。用学校党委书记郝建平的话说,产学研合作平台不仅是学校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学校与上海电气等企业共建了一系列特色明显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4家企业先后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与大锻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结成的“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战略联盟为第二批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从2012年6月立项开始,每年市教育部门、上海电气重工集团都会各投入1000万元,连续5年支持该中心的建设。学校还先后在江苏省靖江市、浙江省临安市、安徽省芜湖市等地建立了科技工作站,并常年派遣1名科技特派员驻守当地工作,促进校企合作项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