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导接地气 管理探新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益众  实习生 胡敏

    地广人稀条件艰苦,教育管理鞭长莫及;学校管理较为粗糙,干部队伍精气神不足;教研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这是很多高海拔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从2012年5月开始,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端的若尔盖县启动实施“一校一周”驻点调研视导活动,着力破解以上难题。该县由教研室牵头成立视导组深入全县所有学校,每校驻点一周,采取召集学校领导“听”汇报,步入校园“视”面貌,走进课堂“导”教法,访谈交流“诊”问题,细致认真“查”资料等方式,帮助学校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打地铺也要完成视导

    2012年5月8日,若尔盖县“一校一周”驻点调研视导在红星中心校拉开帷幕。教研室牵头成立的驻点调研视导组由教育局的6名业务骨干组成,周一进校、周五离校。除了在乡镇中心校视导外,还会深入到其所辖的每一所村小。

    热尔乡中心校距离若尔盖县城136公里,光是坐车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很难有专家亲临指导。当视导组在2012年11月到达该校时,全校师生感到格外惊讶。

    当时,大雪已经封山,气温早就降到了零度以下。有的学校没有住宿条件,视导组成员只得打地铺,或者租住在当地老百姓的家里。吃饭也不方便,有时候跟学生一起在食堂吃,有时候就泡方便面、煮土豆。若尔盖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蒋贤树告诉记者:“当时,我们一共5人,有2人是女性。吃住行,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

    截至目前,视导组已在活动中听评教师随堂课215节,指导教师备课150人次,走访师生近300余人,参与指导教研、校本研修活动30次,查阅学校有关资料2000余份,召开情况反馈专题会议14次。

    不住学校就难发现问题

    在麦溪小学的驻点调研视导结束后,视导组成员撰写了长达4000字的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主要成绩和亮点、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正是因为视导组长达5天的蹲点,才能收集到足够丰富的素材,发现一些坐在教育局办公室不可能发现的问题。

    若尔盖县教育教育股股长米德刚说:“我们一听公开课就发现了问题:所有的老师在评课时只说好话,不说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针对性地提出了‘2+2’评课模式,就是评课的教师先说两个优点,再说两个缺点和建议,迫使听课的老师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地比对反思。”

    在唐克九年一贯制学校,视导员发现该校寄宿制管理规范到位,寝室整洁、干净、温馨、无异味。蒋贤树还细心地留意到,该校教师工作敬业、任劳任怨。他说:“冬天,当地要求8点40分上课,8点上早自习。没想到,老师们起得很早,7点左右就领着孩子们早读了。如果不住在学校,就不可能一大早听到教室里的朗朗书声,就不可能感受到老师们这么敬业。”

    放下身段引领教研

    过去,包括教研室在内的教育局各业务部门高高在上,是教育教学管理、检查、评价的指挥者;现在实施“一校一周”活动,他们能真正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变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蒋贤树说:“这样的转变不但密切了我们与学校的关系,拉近了教学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的距离,而且提高了教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参与学校教研活动时,视导组发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说,虽然教研活动每周都搞,但一般都是教研组长一言堂,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不高。在视导组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设计教研活动,并改由普通教师轮流主持。

    有的学校校长管理水平不高,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在抓什么都没抓好。视导组成员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引导学校领导班子分工合作,帮助学校全面规范和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若尔盖县教育局局长扎西说,通过“一校一周”驻点调研视导,既为学校总结了办学管校的经验,又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为全县教育改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