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理念浇艳民族教育之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师生之间

    马头琴队的成员们在演出

    走进内蒙古包头市蒙古族学校,浓郁的蒙古民族特色扑面而来。干净整洁而又充满活力的校园中,每一幢建筑上都装饰着蒙古族特有的、蓝白相间的吉祥图案;学校专设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厅里,有蒙古包、马鞍、饮奶茶的专用铜壶,学生们会在这里上手工劳技课,了解蒙古族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了解民族饮食习惯,观看漂亮的民族服饰等;教学楼道中展示的除了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内容随处可见,如鹰的精神、马的精神、草原游牧文化的主题;墙壁上到处有用蒙汉两种文字的格言。在这样一所民族特色突出的学校之中,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之间却亲如一家,和谐共生,共同生活在这个温暖有爱、有教育理想的大家庭之中。

    沐浴党的民族政策阳光而成长

    谈到学校的诞生与发展,校长丁福柱说的最多的就是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学校是2011年9月整体搬迁至此的,政府投资近1.5亿元,设施设备全部是高标准配置,各种功能室也非常齐全。”正如校长介绍的,走在这所占地54亩的校园中,运动场、报告厅、体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行政办公楼、教学楼浑然一体,每一幢建筑都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色彩,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简约风格,整体组成了一个院落式的布局,整个布局中,建筑物错落有致,简约而大气,为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与条件。

    说起学校的历史,丁校长如数家珍;而说起学校的发展,他则胸有蓝图。丁校长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各级领导、政府部门“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这一政策基石之上。因为学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与重视,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1957年,伴随着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党和政府把发展民族教育列入重要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包头市首所民族学校——包头市蒙民小学诞生了。蒙民小学就是今天包头市蒙古族学校的前身。据介绍,当时的学校是平房校舍,共有5个教学班,200名学生。从建校起,学校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完善的管理方法、优良的教学成绩书写了自己的历史。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当时的兰清泉校长代表蒙民小学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率领的参观团曾到访过蒙民小学。其后,学校作为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参观访问。“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也没能逃过浩劫,校舍和教学设备都遭到严重破坏,学校也一度更名为东方红小学,直到1977年以后,学校才重新恢复了教学,也恢复了蒙民小学的校名。1985年,学校又更名为包头市蒙古族小学,仍然以小学教育为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又面临着新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优先走上了信息化发展之路。2003年,凭着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学校被批准为包头市仅有的一所可以招收境外学生资格的学校,并于当年秋季开学,迎来了第一批来自蒙古国的小留学生。

    2007年,在昆都仑区“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推动民族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决定之下,学校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学校原校址在商业中心城区难以再扩大的现状,区里决定将学校整体异地迁建,并由原来的只有小学教育,扩展成一所包括小学和初中一体的九年一贯制蒙古族学校。迁建项目随之被列为市区两级为民兴办的好事实事项目之一,并最终于2011年9月喜迁新校。学校除了承担民族教育重任,还承担着辖区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责任。“现在学校已经有学生1200人,而按照规划,学校最终会发展为50个教学班2600余名学生”,丁校长说起未来的发展充满着信心。

    “承青山之势而稳键,取骏马之勇而跨跃,融蓝天之而广博,存雄鹰之志而高远”,在新的起点上,更名为包头市蒙古族学校的学校领导班子和师生们,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以“融·和”理念铸就民族教育之魂

    这所学校是一所民族特色浓郁的学校,同时也是一所特殊而复杂的学校。其特殊性表现在蒙汉等多民族的师生共同生活工作学习在一个校园之中,其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其复杂性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结构上,学校既有小学又有初中;既有专门针对蒙古族学生的纯蒙语授课的蒙语授课部,又有蒙汉学生间杂其中的汉语授课部;还有专门招收蒙古国留学生的国际部。

    如何把这样具有特殊性又有复杂性的学校办好,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各得其所,和谐共生呢?历经摸索尝试与学习借鉴,学校找到了一条以“融·和”作为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多元聚融·和谐共赢”特色文化建设之路,实施了“人本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文化发展”五大发展战略,以此统领和铸就民族团结品质,铸就学校发展之魂。

    在包头市蒙古族学校的教学区外墙上有一面浮雕。浮雕的内容是蒙古族古代女思想家阿兰折箭教子的故事。阿兰是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朵奔蔑干妻子。蒙古族史载,阿兰的丈夫去世后,她的5个儿子不合,互起纷争,于是她把5个儿子叫到一起,给每个人一个箭杆让他们折,结果每个人都折断了箭杆。然后,她又把5个箭杆放在一起捆成一束,让每个人轮流折,结果是每个人用尽了力气怎么也折不断。她以此来教育5个儿子,要精诚团结,不要分裂。

    这个要团结不要分裂的故事,成了该校每年九月新生入学的第一堂民族教育课,让每一个踏进校园的孩子,无论蒙古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明白团结的意义。

    学校还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为载体,促进“融·和”的理念更加深入。金阿娜是蒙语授课部六年级蒙古族学生,而她与汉语授课部的汉族学生吕冠璇却是好朋友。她们结下友谊是因为都喜欢马头琴,目前她们都是马头琴队的成员,她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进而成了好朋友。而六年级的汉族学生高净与金阿娜关系也很好,是因为高净所在班的蒙古族朋友也是金阿那的好朋友,所以,高净因此与金阿娜成了玩伴。

    学校通过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互相了解,互相融和的舞台。如“苏龙嘎合唱团”,合唱团中有60名成员,其中有许多是汉族的学生,每次演出全体都用蒙语演唱蒙古族歌曲,一起排练时就用汉语拼音标注出发音;“艾之慕舞蹈队”以蒙古舞为主,同样有蒙汉学生参与其中;“屋竹阁美术小组”则分为给画和蒙语书法两部分;学校的“小骏马广播站”有蒙汉等民族的23名成员,每天要用蒙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广播。学校每年都有各种大型活动,都要全员参与,所有活动都会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在活动中,不同民族的学生亲如一家,不分彼此。

    学校还以课程促进融和。为了对学生进行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的教育,为了让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的蒙古族学生更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对蒙语授课的学生学校每周都要开设一节蒙古传统文化教育课,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打招呼、奶食品、儿童玩具、乐器到游牧文化等,进而了解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对汉语授课部的学生,则开设了“学说蒙古语”的校本课程,学习一些从日常问候语到一些常用的蒙古族语言,感受蒙古语言的优美。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以“打造一支有道德,有内涵,有实力,善协作的教师团队”为目标,以融合为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强调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强调在和的基础,每个人都应有不同的思维和思想,并据此构建了自主参与及合作互助式校本教学研究模式。团队学习就是以“融·和”为理念形成的教师学习的品牌活动,至今已经坚持了近七年。团队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分四个板块,即教学论坛、师德漫话、时事政治和艺术鉴赏,每一次团队学习都由一个教研组来承担。

    图雅老师是学校蒙语授课部的教导主任,同时也是蒙语文组的教研组长,学校团队学习就是她所在的教研组承担的。她所在的教研组共有13人,经过大家商议,有4人代表教研组分别在4个板块中发言,另有4人用蒙汉双语主持。据老师们介绍,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听到一些最新的课件制作技术、来自教师最新的教学发现及感悟,也可以分享到许多育人技巧与感人的故事、最新的国际国内热点与焦点的阐述。最为老师津津乐道的是艺术鉴赏板块,平时习惯于与课标、教材、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们,也会带来关于凤凰传奇的歌曲欣赏,数学老师会带领大家欣赏凡高的画,蒙语教研组的老师们会进行蒙古族服饰的鉴赏并现场进行展示,遇到鉴赏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歌曲时,台上台下便成了歌的海洋。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交流了业务,又开阔了视野,更拉近了蒙汉教师的思想与情感

    不仅是在团队中学习,在平时的教研、赛课等活动中,蒙汉两个民族的教师们互研互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讨、共同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使学校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产生了精神认同感和归宿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环保教育     下一篇:课改,亟需科学发展观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