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摘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此次会议进行了创新,采取了先进课堂、后进会场的方式,会议之前,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分赴长春8所高校听了10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与全体参会人员一起,又集中观摩了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凤志的教学。李卫红立足当前形势与任务,阐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渠道,要求树立“四强意识”,即领导要强、教学科研机构要强、教师队伍要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强,强调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以此为起点掀起新一轮教学方法改革的高潮。东北师范大学等6个单位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教育部直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摘发大会交流发言,供学习参考。

找准改革突破口 学科研究强支撑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做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各方面予以优先配置和有力保障。我们有三点体会特别深刻:

    第一,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找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连续3年举办“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月”,把思政课建设有关的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活动进行整合,打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组合拳”,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连续开展六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论坛”。

    成立6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组。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易班平台(思政易家)”。易班迄今注册用户超过114万人,日均访问量500万次。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和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学课堂,实地观摩,从课堂实践层面推进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 

    第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 

    我们通过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让教师站稳、站好育人讲台。已经形成了岗前培训、课程轮训等分层次,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等多形式相结合的立体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通过事业发展资助项目,使好教师能脱颖而出;遴选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以项目资助等方式予以重点培养。每年在上海“曙光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名额,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有学科研究支撑。 

    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实施国家教改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出《整体规划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指南》。另一方面促进学科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符合相关条件的,可列为当年度上海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经过持续努力,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高校思政课建设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搭建学科协作平台,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搭建学科协作平台,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作用,又加强交叉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支持作用。

    二要抓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教师扎根育人讲台。即将出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3-2017年)》,进一步发挥“政策红利”,提升教师地位、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三要抓好课程改革整体建设,从市级层面推进教学改革。我们将结合新版教材大纲,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指南》。以“基础课”作为试点课程研究推出“超级大课堂”(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课),突出“问题导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激发全体师生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热情和活力。

“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

清华大学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了解学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为了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课程组进行了课前调研。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的课前调研活动,安排在第四学期上课前的寒假中进行。

    二、把握学生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一对多”讲授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交流,促进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教学,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应该通过课外来满足。很多教师通过课间聊天、课后交谈、办公室面谈等方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促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 

    三、根据网络时代的学生特点,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

    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评定平时成绩的形式有社会调研报告、学生课堂展示、期中读书报告、课堂小作业、期末论文及其答辩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织美术学院的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艺术创作,200多名大一学生以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品,反映课堂所学内容。

    五、鼓励学生写作,尊重学生劳动,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

    将学生作业择优结集出版,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效益,还可以激励后来的学生认真学习。近年来,学校为学生结集出版的书籍有《清华学子的人生感悟》、《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

    六、定期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每月举办一次“教学论坛”或“学术沙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效果突出的名教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指导,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很快进步。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成绩,一直高于全校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一些中央媒体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新模式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同行的好评。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促进自我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

    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全校2010级265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0.5%的同学对“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

    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拨专款支持全体教师先后到改革开放前沿、红色革命根据地、四川灾区等地调研,将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学校领导每学期定期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学校领导担任思政课“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教务处与多个部门密切协作,为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准入制度、聘任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制。到目前为止,共有3500人次的指导教师参与组织了全校5门思政课的“小班讨论”。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政课“大班授课”多数都是一二百人的课堂,“小班讨论”以自然班级30人为单位,结合“大班授课”所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占授课学时的18%。一方面,通过“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班讨论”联系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