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教师如何重塑学校认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志刚

    在国家教育均衡化政策的引导下,教师流动制度在很多地方付诸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流动。教师流动时不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心理结构也需要加以调整,重塑对新学校的认同便是其中最突出的内容之一。

    新旧学校在物质条件、社会声誉、学校文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都会深刻影响新的认同产生。在新学校诸多方面落后于原学校的情况下,认同重塑尤为不易,甚至遭到拒绝。如果教师流动起来,却难以对新的工作单位产生认同,不仅阻碍学校内部团结和工作绩效提升,流动教师也会产生焦虑、彷徨等心理问题。引导流动教师重塑学校认同,成为学校必须审思的重要命题。

    组织理论按照认同需要的层次将组织认同分为生存性认同、归属性认同和成功性认同三个维度。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组织机构,对流动教师学校认同的培育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增益与示能

    个体觉得自己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组织所提供的物质或精神支持,就会产生对组织的生存性认同。增益与示能策略,将有助于流动教师感受到学校支持的力度,进而产生对学校的生存性认同。

    与初任教师不同,流动教师对新学校的认同常常取决于新旧学校之间的比较——如果新学校的条件支持优于原学校,至少是不差于原学校,他们就容易产生对新学校的生存性认同,否则重塑认同就显得困难。当前一些地方通过上调工资、发放特殊津贴、帮助流动教师安排住处、解决子女入学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流动教师收益的增加需求,有助于流动教师的学校认同重塑。

    在组织理论看来,个体之所以基于生存而依附于组织,是因为社会充满了风险,个体只有加入比自己更强大的组织,才能减少生存的不确定性,进而获得本体性安全。同时,个体总是希望依附于强大的组织,因为组织的力量越强大,组织对个体的支持力才有可能越强大。基于这种认识,学校需要主动向流动教师展示其内在的力量,一种是学校现实力量的展示,比如向流动教师介绍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现在的办学质量;另一种是学校潜能的展示,比如向流动教师描绘学校的美好愿景。

    沟通与迁移

    个体通过组织满足其归属和爱的需求,便生发出对组织的归属性认同。促进流动教师对新学校产生归属性认同,可采取沟通与迁移的策略。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组织归属性认同取决于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学校向流动教师敞开自己的信息,比如学校的目标、价值观与取得的成就,流动教师才有可能发现学校信息与自我信息之间的联系性,尤其是发现学校信息与自我价值需求之间的关联,从而将自我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归属性认同。学校管理者与流动教师沟通的信息分为两类——形象性信息和说服性信息。前者指学校内外部的评价,后者指学校创造出来的宣传内容。为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沟通信息具有充分性,能全面反映学校情况;沟通氛围开放,学校管理者态度真诚,鼓励流动教师表达个人欲求;最好由校长亲自沟通,以减少信息多层次传递可能导致的失真,同时也充分显示学校对流动教师的接纳与重视。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导向的文化、支持教师专业形象提升等来增加流动教师的专业认同,并促使流动教师将专业认同迁移到对学校的认同上来。另一类迁移策略以流动教师对学校亚组织的认同为中介。让流动教师迅速参与学校的学习组、研究组等学校亚组织,亲密的伙伴、共同的目标、相互的信任、频繁的交往,会使流动教师对亚组织的归属性认同潜滋暗长,而这种认同会转移到对学校的认同。

    赋意与补偿

    成功性认同是组织成员力图通过组织生活来谋求自我增强和自我发展的组织认同心理。为了满足流动教师的这一认同心理,可以采取赋意与补偿策略。

    赋意是指学校在向流动教师传递学校的目标、价值取向、历史、使命等信息的过程中,让流动教师感受其在学校中具有独特的组织身份意义。这种独特的身份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流动教师感受到其自身的价值追求与学校的目标取向一致,为学校服务恰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自身与学校的特征相互弥补,学校提供的物理、心理和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他的成长需要,而学校也正缺乏像他这样的人才。赋意策略的核心是,让流动教师感受到新学校比原学校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可能性。赋意的方法,包括流动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特别授权及任务分派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师流动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也必然要求给予“补偿”。流动教师在原来学校的个人声望、工作业绩等,在新学校已经基本不具效应,或者说其在新学校中的各项业绩基本上处于归零状态,而学校的各种推荐、评比、奖励又往往带有历史印记,学校里的“旧人”常常有更多的成长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成长机会方面流动教师是个“弱者”。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对弱者的补偿并非有违公正,而恰是实现公正。因此,学校应该考虑流动教师付出的机会成本,在成长方面给予流动教师必要的优先照顾,比如更多的晋升和评优的机会。这种补偿使流动教师的成长与当前的学校更多地联系起来,保障流动教师产生对学校的成功性认同。(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