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贫困山区教育焕发生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梁杰

    贫困地区如何办好教育?地处我国西南部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素有“改革实验田”的美誉。早在1988年,毕节市就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综合性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10年,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在这里合作共建了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毕节市列入贵州省唯一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承担了三个项目的试点。

    近年来,毕节市利用“多项改革、多重政策叠加”优势,以“部省共建毕节教育试验区”为平台,以“国家三项教育改革试验区”为动力,走出了一条“穷财政办大教育”的快速发展之路,让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贫困山区教育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把不均衡低端的农村校“翘”起来

    “以前,娃儿在大方县城读书,每年租房费加生活费要1万多元。这下好了,娃儿回到家门口读书,省了不少钱。俺在家还能做点儿小生意,每天晚上给娃儿做顿饭,省钱又省心。”大方县羊场镇理化中学家长高燕开心地说,“俺们镇原来在外面读书的娃儿基本都回来了。”

    位于羊场镇的理化中学,离大方县城13公里,是当地闻名的老牌名校,上世纪80年代学校学生曾达到1900多人。2000年以后,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开始走下坡路,每年学生大量流失。2011年,学校初中生和高中生加在一起只有600多人。“学生家长背井离乡带孩子到大方县城读书,既费钱还荒了自家的地。”校长黄凯说,“那些年,理化中学办得让百姓伤心、教师灰心。”

    为了盘活理化中学的教育资源,2012年,大方县教育局实施强校扶持弱校政策,将大方县文慧实验学校与理化中学捆绑在一起,由文慧实验学校校长黄凯兼任理化中学校长,重新组合领导班子。这项政策实施一年来,理化中学学生迅速回流,学生猛增到如今的1500多人。

    “这种帮扶是实实在在的,能真正解决农村学校的问题。”黄凯说,“我们主要是打造‘服务型’学校,学校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而学校的教育服务最终要通过教师群体来实现。为了提高教师技能,我们组织两所中学开展‘同课异构’等深度互动教研活动,尽快将文慧实验学校的优势资源转化为理化中学的资源。一年来,不仅我校的学生大量回流,就连周边小学的生源也开始回流。”

    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农村学校基础薄弱、优质资源短缺,学生向中心集镇或县城流动,造成农村教育在均衡的天平上处于劣势,毕节市的义务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城区“大班额”现象,暴露出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问题。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毕节市各县城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5所、2410个班、在校生161946人,平均班额为67人。

    如何让不均衡低端的农村学校“翘”起来,毕节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中,根据各校自身特色、区域文化优势、学生个性差异,探索“多元的开放式教育”。大方县牛场乡果宝小学“三个为本”教育,赫章县珠市民族中学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文化兴校”,黔西县锦星小学的剪纸艺术等,都各具特色,破解了农村薄弱学校发展难题。如今毕节市的各类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留住了当地学生,缓解了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办学压力。

    把城镇学校“大班额”减下去

    “这个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2013年8月刚刚启用的。”在毕节一小新建的学校综合楼前,校长陈华对记者说。“以前我们的学生活动场地不足2000平方米,学生课间操都是轮换着做,每个班一周才能轮到一次,现在活动场地比以前扩大了一倍多,学生每天都可以做操了。”陈华说,“我们学校正在新城区建分校,等分校建成后,这里的部分学生可以分流到那边,班额还会减小,可以控制在每班50人以内。”

    “目前,毕节市城镇‘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据2013年统计,175所城区中小学校,有1万多个‘大额班’,小学平均班额65人,初中平均71人。”毕节市教育局局长赵昌伦介绍说,为了把学校班额降下来,近年来,毕节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各县区解决这个困扰城镇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尽力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首先是扩大优质学校面积,今年毕节市将入驻毕节职教城的市直8所中职学校校舍全部拨给城区中小学,用于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仅去年一年全市就启动‘大班额’项目16个,投入资金8110万元。”赵昌伦说。

    与此同时,毕节市按照“小近高退”和“三集中一保留”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即小学向大型村寨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适当保留农村教学点。实行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城区初中向城边退,高中往城外退,新建、扩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有效缓解了城镇大班额问题,满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和城镇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借力”与“自力”并举解决资金难题

    “穷财政办大教育”首先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资金从何而来?毕节抢抓“多项改革、多重政策叠加”机遇,以“借力发展”实施教育开放式发展。2012年,全市实施教育各类工程项目共计966个,总投资约1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约7.7亿元、省级资金约4亿元。此外,毕节市积极借助社会爱心人士捐助、对口支援等平台筹集资金。

    “‘借力发展’就是借资、借智、借爱心、借影响力,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毕节市教育局党组书记余大亮介绍说。首先是制定政策,鼓励投资民办教育。目前,市、县(区)引进民办教育资金16亿多元,重庆西凯教育投资公司在威宁投资新建的毕节工程职业学校、四川宏亮投资有限公司在七星关区投资新建的毕节梁才学校已经投入使用。博泰、北大青鸟等企业举办的优质民办教育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次是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2011年,毕节市启动投资30亿元10万人规模的职教城,采取政府投入、贷款、企业垫资等办法筹集资金,实施政府“交钥匙”工程。

    在借力发展的同时,毕节市采取“强校帮扶弱校”、“优质校带动薄弱校”的模式开展内部帮扶,积极打造“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并将建设资金集中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等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毕节市加快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步伐,提前2年启动了2014年、2015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和教师周转房工程。目前,两项工程已全部开工,共投资2.7亿元,两项工程完成后,将有效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教师住宿紧张等问题。

    【改革者说】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农村着手

    毕节市副市长 冉霞

    位于乌蒙山区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是典型的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全市现有35个民族830多万人。“穷财政办大教育、穷地方办好教育”是毕节教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3年多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使命进行改革试验和试点。我们十分清楚,在这样的地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而是“翘”起低端;不是劫富济贫,而是扶弱至强。因此,我们从最薄弱的农村着手,从解决最突出的城镇大班额突破,从增加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与优化配置根本解决。这就是承担着探索欠发达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毕节试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