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声音穿过田野穿过心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赵国清老师与汪文强同学

    ■特约通讯员 胡慧芳

    “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赵国清老师拿着小竹竿做成的教鞭指着黑板,用普通话一句一句的教读,六岁的汪文强睁着大眼睛盯着黑板,头仰得高高的,跟着老师大声地朗诵。黑板上除了写着这首儿歌,还有字母“aoe,iuv”,一张用课桌搭成的讲台到处散着粉笔灰,贴在教室墙上面的那块黑板已经陈旧得不能再用了,赵国清老师只能用临时的木制黑板写写画画。一个讲台,两块黑板,一张课桌,一把板凳,一位老师,一个学生,略显空旷的教室里响着一老一少的读书声,有些单调,却那么清晰地穿过田野,穿过心灵。

    育才小学坐落在湖北省宣恩县珠山镇天井堡村,一条泥泞不堪正在扩宽的乡村公路通向学校大门,“育才小学”四个字醒目地镶嵌在沾着锈迹的校园铁门上。校园占地面积1000多平米,也许是常年少人踩踏的原因,操场上的杂草在十二月的冬天仍泛出几分生机,整齐的校舍成一排铺陈,只是前面几间教室的门上都挂着大锁。同去的珠山镇中心学校的负责人介绍说,天井堡村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人数是66人,因为各种原因有65名儿童去了该镇的和平中小学,宝塔小学等,如今,这所学校就只剩下学生汪文强和教师赵国清两个人,用不了的教室就被村委会当做它用了。

    “当,当当”,赵国清老师敲响了挂在教室外那根木柱上的铜铃,汪文强迅速的在自己的课桌前坐好,“上课”“起立”“坐下”,一个苍老的声音和一个稚嫩的声音一应一答回荡在校园里,成了这个乡村每个周一到周五不时响起的“交响乐”。赵国清说:“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但我还是要和其他大学校一样按时上下课。汪文强现在只和我一个人学习,过两年和他一起学习的就有很多老师和学生,我不仅要教给他书本知识,还要教给他基本的礼仪,上课前的起立、敬礼、坐下,是每节课前必须进行的课程。”这节课是数学课,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9”,用讲台上的教具给汪文强演示9可以分成几和几,汪文强似乎对数字课更有兴趣,大眼睛忽闪忽闪地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当赵老师要他上黑板写下9可以分成2和几的时候,小家伙快步走到讲台前,拿起粉笔不假思索就写了一个歪歪斜斜的“7”字,然后冲着我们咧嘴一笑,露出满嘴的牙洞。

    精神矍铄的赵国清老师已经58岁了,到现在教龄整整38年。2000年赵国清老师初到这所学校时学校有60几名学生,2名教师,到2008年就取消了3、4年级的招生,2012年有1名教师3名学生,2013年就是一所只有2个人的学校了。赵国清的家住在学校邻近五里牌村,学校离家四五公里路,赵国清吃住都在家里,每天早上六点四十起床,简单地做点早饭吃了,到七点四十左右就步行去学校,山里的路九曲十八弯,一草一木都是赵老师熟悉的朋友,弯弯曲曲的山路常常让赵国清走得满头大汗,但他从不迟到,每天九点按时敲响上课铃声。学校附近的乡亲们说每天早上第一遍铃声响起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是上午九点了。赵国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

    午间,赵国清走进了另一个教室,用电磁炉给汪文强做营养餐,这个教室的窗户装着钢筋门窗,里面有简单的炉具,一块黑板上写着营养餐公示表,还有一个电视机,一个碟片机,赵国清平时办公,批改作业就是这间教室。当我指着一个很大还没有打开的包装盒问赵老师这是什么时,赵国清老师一下兴奋起来,他说:“这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最近送来的55英寸交互式电视一体机,还有电脑1台,钢质讲台1张,马上就要安装了。你们可别看我这里虽然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可该配备的教学设备从来不少,你们看,我不太擅长的音乐课我就会通过电视机和碟片机给汪文强放一些儿歌,既有歌声又有画面的音乐课汪文强也很喜欢。美术课我教他画画,体育课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赵老师还说时不时有镇中心学校和县教育局的同志来看看他,让他感觉这所学校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他很满足。

    汪文强的午餐是胡萝卜炒肉,再加一小碗面条,趁着他吃饭的时间我走近他,悄悄地对他说:“文强,我带你去远一点的地方上学好不好。”汪文强随即停下手中的筷子,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赵老师,然后怯怯地说了句“不好”,过一会儿又使劲地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不”。

    放学铃声响起时已是下午四点,赵国清锁好门窗准备踏上回家的路,和我们告别之时,我们问起赵老师的愿望,他说:“我希望这所学校也还是应该存在下去,因为村里总有孩子需要就近入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佤山小学开学啦!     下一篇:深处着想 细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