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回归童言童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姜玉彩

    笔者曾看到某校一位教师的作文教案,他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作文,并一定要按照教师给出的提纲来写。提纲包括下述内容: 

    1.家乡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否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2.这里有什么样的著名景观?

    3.最吸引我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名称的由来?介绍要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描写特点时要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4.还有哪些其他方面的吸引力?比如山、水、花、草、树或者动物。

    如此机械与刻板,哪里还能让孩子直抒胸臆?哪里还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写文章就是要直抒胸臆,能引导孩子写出他们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即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文以载道”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学观以儒家伦理为根本,这种文学观一直在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不是说不能赋予文学以社会教化功能,但是,如果泛滥了,问题就大了。 

    遗憾的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流传至今,这是很多小学教育者至今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过分强调“文以载道”、引导学生写道德文章的现象屡见不鲜。

    具体表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往往忽略美学价值,偏重思想内容。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教师自行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比如,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章揭露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文章表现了某某人什么样的精神?这样的总结归纳,长期以往,必然给学生灌输一种思维定式:我的作文一定要思想深刻或者弘扬真善美,也要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于是,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小学生作文:开头便是一个大帽子,主题宏大,结尾还要搞总结,去升华主题思想。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什么人生阅历?会有多深的思想?叙事勉强可以,评论驾驭不了,便只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正像一个小小脑袋,顶个大锅盔。 

    小学生作文该怎么教?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得很清楚,中年级学生应“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高年级学生应“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相关大纲中还特意提到语文教学中关于习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主题先行的文章不是不可以写,但不适合天真烂漫的孩子写。写这样的道德文章,只会增加孩子作文的畏难情绪,导致他们丧失写作的乐趣。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人、事、景、物,写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只有写他们熟悉的人或者事,才能驾轻就熟,更容易说真话,表真情,现真意。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诸多的童言童趣。我个人认为,小学生能写出这些就足够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向孩子讲授过多的所谓理论和方法,甚至作文的套路,这些都可能束缚学生的自由发挥。

    有人将“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但看那些诗经题材,涉及农事、祭祀、军事、爱情等,十分复杂,将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当属臆断,不足为据。 

    我认为,无邪,是直的意思。即《诗经》三百篇,概括而言,都是出自真情,是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 

    《文心雕龙》也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心与物交融的结果,其在《物色》篇中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主张。孩子可能理解不了这样的道理,但是教师不能不了解。因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笔者曾给学生每人发一粒绿豆,让他们观察在湿润环境下绿豆发芽生长的过程,并记下来。这时每个学生都不觉得作文难了,写作速度快,质量也比较高。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原来的绿豆宝宝小小的,现在的它胖胖的,像一只吹得鼓鼓的微型气球!它的颜色为什么又变浅了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是因为当绿豆宝宝长大了,它把衣服给撑破了。露出它那又白又大的大肚子。我仔细地看了又看,发现原来侧面的那条白道里面竟然冒出了一根小白芽,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如果那根小白芽是黑的,那简直就是一只活生生的小蝌蚪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但凡要求孩子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就写得妙趣横生,不乏神来之笔。让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真事与真情,应当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