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上好学 ”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造后的民侨小学(农村小学)运动场

    领导视察

    学生享用营养餐

    民大签约仪式

    “实践证明,只有以基础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才的不断涌现作为支撑,才能筑牢陵水发展的根基。我们将继续把不低于新增财力的60%,投入到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保障。”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领导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莫衷一是,3年15亿元,拿出县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投在教育上,将会为陵水黎族自治县126所学校的近5万孩子带来什么?

    几年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消除中小学校危房工程,投入3700多万元扩建了县民族中学和职业中专学校,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完全小学,配套投入9900多万元新建了思源实验学校和思源实验初级中学,在全省率先将“两免一补”的范围扩大到高中阶段,募集4000多万元建立的教育发展基金会惠及到了广大贫困学子及优秀教师与学生。2011—2013年总投入1.8亿元建设27所公办幼儿园;2013年投入5300万元用于改善全县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2013—2015年计划投入8.2个亿用于建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改造。同时,投资3亿元新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陵水分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辐射全县中小学校,提升全县教育质量。这些数据无不显示,为了孩子,陵水县政府部门为我们展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气魄和担当。

    吃——

安全、营养和免费

    陈绍东现在习惯了每天早晨在学校喝一杯奶、吃一个鸡蛋,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两年。2012年,他12岁,还是南平学校六年级学生,“没有喝过牛奶,家里没有买过牛奶。”身高1.31米,体重24公斤,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属于营养不良。而现在的他,在读初二,身高1.62米,体重43公斤,长成了帅气的小男子汉——“比爸爸跑得快了。”

    从2012年11月,首先对农村公办小学(含校内学前班)实施了“营养改善工程”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工程实施工作新机制、新路子,在全省率先为城乡公办学校中小学生免费供应课间营养餐。进城农民工的子弟只要在公办学校注册的,都能享受营养餐。此次计划涉及11个乡镇、2个农场、102所(含校内学前班)学校,受益学生22873人。

    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是每人每天3元,而陵水是3.8元。南平学校校长方南胜说:“有牛奶,有鸡蛋,还有一些主食。一些贫困家庭的黎族孩子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既影响听课学习,也影响生长发育。吃营养餐后,精力充沛,听课认真了,身体素质也明显变好了。” 

    2013年,在2012年的基础上新增19所中学,并于春季开学(即2月28日)起,在全县公办中小学(含校内学前班)中全面实施营养餐工程,涵盖学校122所公办中小学(含校内学前班),受益学生45550人。依照每生每天补助3.8元的标准,全年共投入经费3630万元(其中含蛋奶购置费3462万元、监督管理费40万元、配套设备购置128万元),所需资金均由县财政承担。至此,陵水县基本实现营养餐全覆盖。截至2013年12月,全县营养工程已历时10个月,共计200天(双休日、节假日除外),已投入经费2597万余元。

    为学生提供营养餐,最首要的还是安全。县长杨文平说:“要保证营养餐万无一失!”从源头严把营养餐的安全关,委托海南省教学仪器设备招标中心公开选择有实力、经营规范的营养餐供应商。奶源是上海光明乳业,这家公司也是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保质期半年的牛奶,一般在生产后20天至25天内就送到学生手里。鸡蛋从文昌一家大型蛋禽养殖企业购买,都是鸡当天生产的蛋。营养餐要经过4道检验:生产车间出库检验,配送公司仓库检验,入校检验,学生食用前检验。每所学校都配备专职食品检测员,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培训、发证。

    陵水县领导说:“经济发展必须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拿出资金改善孩子的营养,是一件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事。”

    住—— 

向县城集中,向城市看齐

    本号镇中心幼儿园,一栋3500平方米的3层新楼拔地而起。园长陈飞说:“幼儿园按省级标准配置,有沙池、游泳池。教室、宿舍和卫生间一体式,各个班都有电视机、电子琴、玩具柜。”这是陵水县第一所乡镇公办幼儿园。送孙子上幼儿园的黎德英激动地逢人就说:“我和儿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都是初中毕业。希望孙子接受好教育,将来过好日子。”他不愿意孙子输在起跑线上。

    陵水思源实验学校六年级(4)班的符逗逗同学,作为黎族少年儿童的代表,去年到北京参加“六一”儿童节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是陵水教育移民工程受益者,2011年9月从祖关小学来到陵水思源实验学校就读,免费上学,每年有1100元的寄宿生生活补贴和160元交通费。现代化的学校把她培养成一名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优秀生。她说:“我要走出大山,放飞梦想。”

    县相关领导说:“我们建设教育移民学校,增加县城学校寄宿学位,把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整体搬迁到县城上学,把县城的学校建好,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解决‘上好学’的难题。”

    针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陵水黎族自治县教科部门还率先在全省创新乡镇农村小学“集团化”管理模式。以农村中心学校为轴心,全盘统一教师配备,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教学教研统一资源配置。推行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实施“对口帮扶”6所学校,“托管学校”3所,支教教师50人。为大力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德——

创设教育和谐氛围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上午8点30分,是思源实验学校的早读时间,教室里传出稚气而整齐朗读《弟子规》的声音,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读起来很有趣呀。”五年级(二)班的刘玉婷微笑着说,举手投足已经有点大家闺秀范了。“而且教会我们很多道理。”

    陵水县在全县中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远不是朗读《弟子规》这么简单。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统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加强对学生礼仪常规教育,让学生告别随地吐痰、破坏公物、乱涂乱画、说脏话、乱扔垃圾等生活陋习,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制定道德教育规划,整体确定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基础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分阶段、分层次、递进性地予以落实。统筹安排禁毒、反邪教、交通方面等中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内容,确保全县中小学生不涉毒、不犯罪,校园无毒品、无邪教、无暴力事件。

    不只是学生,老师也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打造陵水教育人才高地为目标。结合当前全省开展的“文明大行动”和省教育部门“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活动”及陵水黎族自治县办公室关于印发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集中整治“庸懒散贪”问题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县加强师生行为规范、文明素养工程。狠抓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态教育,进一步树立以德治教的意识,研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规范、制度,完善教师道德激监管、奖惩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的奖罚、评聘紧密结合起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通过教师宣誓大会、承诺等形式,融合诚信和以德治教,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位,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指数,乐于从教,善于从教,终身奉献,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挖掘、培养、树立、宣传师德典型,塑造陵水教师良好新形象。

    学—— 

“自主、多元五过程课堂教学”改革

    思源实验初级中学初三(三)班邓丹宇是这场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不旷课了,上课也不睡觉了。”他现在的成绩稳定在年级前十,这个成绩可以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在他刚进入初中时,没有人想到会是这样。

    “很调皮。”邓丹宇的班主任说。“有一次在上课时和同桌打架,我说了他几句,他就开始旷课。有时来了也趴在桌上睡觉。找他谈过几次话,可是管不了几天。”

    2014年,陵水继续深化教育教学课堂改革,力促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开始在全县实行“自主、多元五过程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呈现“设定学习目标——学生团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当堂训练、巩固成果——检查总结反馈”五个学习过程。深化新课程改革。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定教”,建立“生本课堂”,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生的自学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行为,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逐步普及“自主、多元五过程”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求的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构建知识的意义,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树立“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需要关爱”的教育新理念,给予临界生、偏科生、晚熟生、后进生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指导和更为宽松的环境支持。加强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