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方连动机制 建设和谐高职生态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4年3月5日,在东营职业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共建的中锐汽车学院实训中心,20名从上海巴博斯、济南奔驰等高端4S店就业的“庞大订单班”的同学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做了一场现身说法的自我成长汇报。畅谈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心得以及在庞锐汽车商学院接受3个月、计20个模块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收获。他们都是学校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他们在校的学习、训练和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成长经历,在中锐汽车学院及全校同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东营职业学院2011年启动国家骨干校建设以来,发挥了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推动校企合作,形成稳固的合作利益共同体,构建了“政行企校”四方共赢生态圏,开拓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新局面,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融资

    突破实践教学改革瓶颈

    职业院校“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实训设备投入的巨大,但靠政府和学校的努力,远远满足不了学校15000名大学生的动手需求。调动各方力量,吸引多方投资,共同建设学校,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实现对接,学校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利用节假日深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形成了700余篇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学校争取政府投资12587万元,建设了与地方共享的31891平方米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162个实训室,扩建了石油装备生产车间、钻井实训室等70多个实训室(车间)。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实训车间与企业生产实况实现了无缝对接,吸引565家企业累计投资2100多万元,添加了校内试验、实训设备。本学期,上海中锐教育集团200多万元实训设备、歌尔声学有限责任公司68万元注塑模具、东营齐天石油技术有限公司120万元的石油钻采设备等已顺利投入使用。东营市重点调度的50家企业、山东省经信委在东营市确定的69家实训基地、9家东营地区的中国企业500强都与学校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渠道,建成383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多方融资为学校推行“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设备和资金支撑。

    以项目化教学带动“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是近年来工科教学中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学校的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钳工、模具拆装、维修电工、单片机技能、发动机拆装等实训项目,先期试验了每周7天的全方位开放管理,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全方位开放管理工作流程。2013年3月,学校实训室陆续全方位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也随之调整,实训教师周末轮流值班,保证每周7天的实训课程全面开出,广大师生用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推动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优先保障了实训耗材的购置,每位实训教师针对不同实训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实训计划,在整个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以“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技师为主导,以熟练掌握技能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将产品的生产加工、作业流程作为项目教学内容,让低年级学生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开始,从看中学、看中想、看中问,到亲自动手做产品,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产品的工艺流程,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顺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在生产型实训中承担了“来料加工”型生产项目,主动给企业打工,收益反哺实训室建设和学生勤工助学。在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1919.74万元的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等10个综合实训中心,通过命题创意设计制作、工业零部件来料加工、承接项目研发与制作等业务实行了公司化运营,逐步形成“工厂建在学校,课堂设在厂房”的教学新格局,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体验企业文化,学习过程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在实训室完成了基础训练,学生就到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进入生产性岗位,在企业的生产环境中接受企业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变成企业员工,实现了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愿意留在合作企业的,大都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岗位能手,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有的很快成长为中层管理人员,甚至走上高层管理岗位。08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张旭,工作踏实认真,两年后就成了恒宇轮胎的车间主任。07机械三班的刘子龙,创建了子龙电脑服务中心,自己担任总经理,年收入超过20万元。张宝文、董传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

    引领

    带动区域经济调转改

    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与一线生产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的职能之一。东营职业学院大力支持各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技开发、技术革新与改造、高新技术培训与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高端引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广大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顶岗、挂职,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工艺与产品研发情况,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工艺改进与技术改造,实现了校企联合研发与人员互聘,既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养成,又选择出了良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设立了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院、黄河口大闸蟹育苗基地、黄河三角洲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等18个科研机构,为企业凝聚科技动力,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在内的市级以上课题111项,横向课题72项;获国家专利217项,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2490多万元;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3项,21项专利实现了转化或转让,横向研究成果解决了一批企业、行业技术难题,学校成为东营地区的实用技术研发高地,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发展。

    技术研发。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依托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合作研发中心,与山东创佳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了系列科技开发、技术革新与改造、技术培训与咨询等服务型工作。学校的机械制造创新工作室联合胜利油田的专家组成了合作研发团队,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顾心怿教授为顾问,针对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研发完成创新项目30多项,生产创新产品20余件,多项专利技术在生产中推广,解决了石油装备制造技术多项难题,为油田稳产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基于井震时频谱约束时深关系校正软件系统”,在东营市开展了35Km2的叠前地震反演和储层描述工作,描述了有利储层面积15Km2,为该区域油藏描述和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新疆地区制定的寻找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和提供有利钻探井位方案,均钻探到工业油流,获得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

    技能培训。学校教师为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检中心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开发了多台新设备的检测功能,为合作企业培训电焊工、维修电工、数控工艺员、行车操作工、机械维修钳工技术等40000多人次,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训学员的满意度为99%,对老师的满意度为100%。接受培训的员工说:“培训,就搞这样的培训;老师,就要这样的老师。”全校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4.35万余人次,中高职学生培训5400余人次,为企业在职员工开展新技能培训23.62万人。

    服务三农。学校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动服务东营市新型农民学校,调整课程、自编教材,把服务送到农民兄弟的家门口,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推广普及高效生态农业基础知识和涉农高新技术,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1500多人,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养殖和技术难题325项,挽回农作物的各种灾害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切实起到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作用。

    科技研发的引领、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新型农民素质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职业教育“使人价值倍增”的目标,构建起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基本框架,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锻炼了“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彰显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融通

    砥砺师生职业行为能力

    东营职业学院与国内知名企业就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达成共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分方向建立了企业冠名的订单班,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针对目前中国的汽车拥有量和东营市的经济实力状况,东营职业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共建了中锐汽车学院。中锐汽车学院充分体现出“校企一体,分方向培养,订单就业”的特点。学校利用中锐教育集团完善和成熟的企业级课程体系和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校企共同开发了“华汽教育”系列工学结合教材,每两年修订一次,保证了教材与市场同步。借助中锐教育集团与庞大汽贸集团组建的庞锐汽车商学院这一平台,学校成立了“庞大订单班”,2013年3月,20名同学到了庞锐汽车商学院,接受为期3个月共20个模块项目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实现了分方向培养,这些同学将分赴上海巴博斯、济南奔驰等高端4S店顶岗实习,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实现高端就业。中锐汽车学院在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蓝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为失联航班祈福     下一篇:让成功降临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