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产业经济融为一体的培训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建设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坚持“让每个人都能生存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社会经济中找准服务定位:把握人才特征、资源特点和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面向企业实际,满足企业生产对人才、技能和知识的急需,开展社会培训;以科研引路,发展生产,服务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多年来,学校电气专业发挥优势,在培养大批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将专业资源紧密地融合到产业经济之中,形成了与产业经济融为一体的、覆盖产业经济多门类、多层次、多专业的开放的培训体系,面向社会各相关企业,培训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非学历技能型人才,使各相关行业在职在岗、转岗、待岗人员能够提高素质,掌握新技术,应用新设备,熟悉新工艺,进而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保证生产安全。本专业积极拓展培训服务功能,形成了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进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教培并举,搭建职业教育公共平台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电气专业在培养大批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树立主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理念,紧扣企业的主营和核心业务,开展教育培训,搭建起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公共平台。

    1.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电气专业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的电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基地共建、实习共管、合作就业、培训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双方资源统筹,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按照“学习任务与岗位任务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合一,学习要求与岗位考核合一”的培养思路,实现学校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落实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趋同点。电气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和电气行业的快速发展,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及对员工培训的新特点,把学校师资、实训基地、培训品牌等优势与企业、社会资源整合,将自身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搭建起校企合作共赢的职业教育公共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适应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及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电工类职业教育。由于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利益趋同点和合作结合点,有效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链接,推进了技术的更新与传播,推动了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引入真实案例贴近企业实际。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培训的过程中,教师直接接触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得到了真实的企业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针对实际对课程深入思考和加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真实案例,使教学贴近了企业实际。同时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和工作实践,与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专业技能也得到提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筛选企业高技能人才,建立专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进而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对生产管理一线专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能力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支撑职业教育公共平台的建设。

    4.建设与岗位要求相一致的实训基地。电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依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共同设计开发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既满足工作过程导向的课改需要,又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环境真实化、实训人员职业化。电气控制实训基地、电工安装与维修实训室、电工仪表与照明实训室,尤其是电力运行管理与维修实训中心,是一座完全按照国家电网技术标准,根据一类用电户负荷供用电要求设计建造的教学用变(配)电所,很好地满足了特种作业高、低压运行与维修的教学和培训需求。

    教培互促,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专业在办好学历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专业资源为社会培训人才的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培训,也为学历教育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育观念转变、实训条件改善、师资力量加强、课程体系更新,形成了“培训—上岗—再培训—岗位晋级”的培训链条,形成了“入职—胜任岗位—岗位能手—高技能人才”的学生成长路径,形成了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1.创新了“以岗导学,学训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专业立足首都经济发展和快速发展的电气行业,借助学校电工特种作业培训与鉴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专业动态调整,在社会培训和学历教育基础上,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衔接融通,探索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依据典型职业活动,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参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紧贴低压运行与维修、变配电室值班岗位任职要求,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确保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学生在模拟仿真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完成由岗位工作任务提炼的教学项目,掌握实际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依据岗位考核标准,借助配套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实现学习考核与岗位考核一致。学生毕业即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胜任工作岗位。

    2.专业教学更加适应了职业领域的最新要求。依据企业培训需求,以电气行业的相关岗位技能标准为要素,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抓手,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围绕企业工作过程或生产任务开展教学,解决了企事业单位电工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满足了电工类培训要求。目前针对北京快速发展的现代智能大厦电工岗位的需要,与外交部门楼宇管理处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零起点维修电工》、《维修电工取证宝典》等多本培训教材,同时这些教材也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贯彻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打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接点,实现社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实质内容的内在传递。通过对企业和培训人员的大量调研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低压运行与维修、变配电室值班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化课程体系,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合作企业专家,以维修电工五项典型职业活动为主线,对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重构,将企业培训内容及时补充进专业教学中,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推动了专业教学从内容到手段的改革,使专业教学更加适应职业领域的最新要求。

    3.形成了“项目引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特种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探索培训的新要求、新方法、新规律。穿行于职业教育两个讲台上的教师,自然地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历教育的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方法,将企业培训案例以及电气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入到教学中,开发理实一体教学项目,探索形成“项目引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

    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贴近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完成企业真实项目为引领,将每一个项目分解为一个或者多个学习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实一体的实训环境中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相联,所有的项目参与者确定项目的工作步骤和目标,满足了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全过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考核要求,进行了职业评价方法的改革。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开展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成了开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为了更好地开展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实现学员自主学习,满足学员个性发展的需求,把行业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同专业资源、课程资源、素材资源和顶岗实习资源,共同组成了开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专业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上电子教案、工作页、案例、习题库等,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生产、虚拟运营、仿真模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上传到公共平台,形成网络课程。为教师、学生和培训者提供信息查询、教学指导、讨论答疑,为专业内涵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培共赢,增强校企持续合作动力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建设,以培训助推专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电气专业形成了校企畅通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1.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在职业教育公共平台下,学生不仅仅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企业资源也被用于教学之中,通过植入行业规范、企业文化、早规划、早启动学生的职业生涯,形成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同时学生进入生产、服务第一线,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并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历,将“学习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缩短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工作的距离。在培训过程中,大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扩充了合作企业资源,拓宽了校企合作渠道,为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了基础。不断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使学校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加油站”和“助推器”,满足个体发展需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