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原址重建要过几道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昌市团结路学校的学生在被板房教室包围的操场上活动。本报记者 易鑫 摄

学生在闷热的板房教室里上课,只能靠摇头风扇降温。本报记者 易鑫 摄

    在城区建一所学校,哪怕是在原址上翻新不扩建,历时也要2至3年,其中建设施工只需八九个月,而更多的时间耗在了前期的审批流程上。2至3年,一些孩子可能已经毕业了,可学校还没建好。

    那么,新学校建起来,究竟要过多少道审批坎?

    ■通讯员 杨碧玉

    5月下旬,有着中国“四大火炉”之称的南昌,气温节节攀高。然而,在该市西湖区的一所公办学校——南昌市团结路学校,近400名学生却挤在狭小的板房内上课。

    学生们为什么会在比室外温度高出近7℃的板房里上课?一所位于市区的学校,新校舍建设为何迟迟不开工?酷暑将至,板房内的学生怎么办?全国每年有多所中小学校舍需要正常重建,学生们应该在怎样的教室过渡?

     酷暑将至,学校担心学生们中暑

    团结路学校创办于1969年,是一所隶属于西湖区教育体育局管理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5月16日,记者在该校看到,10多间铁皮板房一字排开,是学校的全部教室。大门右侧一栋两层板房,是教师办公室。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打篮球和玩耍的学生中有的还穿着长袖衣服。在板房教室内上课的学生,却有不少脱去长袖,身穿短袖衣服,而且教室墙壁上安装的10余台摇头电扇已经朝着学生们转个不停。

    该校教师称,从去年9月起师生们就在板房上课。由于隔热效果差,教室里冬天冷,夏天犹如“蒸饺子”,又热又闷,温度比室外高出约7℃。一名教师向记者表达了心中忧虑:天气日渐炎热,除了6月19日初三学生放假离校外,大部分学生都将在6月25日、26日离校,“真希望这段时间孩子们在板房内不要中暑,一旦造成事故学校难辞其咎”。

    “由于建校时间长,原有校舍去年5月被鉴定为D级危房,6月拆除危房,暑期我们在学校原址搭建了板房,目前新教学楼的规划和审批还在走程序。”团结路学校校长喻学荣说,去年9月时,板房教室内的温度一度超过了40℃。

    为了防暑降温,团结路学校在板房里安装了立柜空调,每间教室一台。可是供电又跟不上,学校找供电公司协商的结果是,该校线路与居民共用,在夏季用电高峰期时容量不够,如保障学校空调全开,周边居民则无电可用。如果加装变压器扩容,则是一项大工程,投入较大,只能作罢。学校于是出台规定,严禁教师办公室开风扇和空调,以保障教室用电。尽管如此,去年教室内空调仍只能开7台,还有5台开不了,一时成了摆设。

    “我们一方面继续跟电力公司协调,另一方面想了很多办法:每天购买大冰块,在没有空调的教室前后各放一块;给学生买冰棍解暑,吃了一次,怕他们拉肚子不敢再买;后又购置大功率电风扇,每间教室放一台,为防学生卡伤手指,每台风扇开启前站着一位教师‘把守’……但也行不通,不仅噪声大,而且易吹走学生书本。”喻学荣说,该校六成左右的学生为农民工子弟,作为公办学校,如此办学条件,家长们反映非常强烈。

    “最怕的还不是家长投诉,我怕这所有40多年历史的学校在我手中消失了。”喻学荣无奈地说,去年9月开学正下大雨,板房前淹了水,当时很多家长拒绝为孩子报名。“一旦声誉受损,这对学校而言才是最致命的打击。”他告诉记者,此前团结路学校有小学生437名、初中生74名,现在全校只有374名学生,流失了不少生源。

     新校规划远大于实际土地面积

    团结路新校缘何迟迟不开工?喻学荣称,学校刚拿到由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出具的新校规划图,上写着新校能容纳18个班级,占地面积为8822平方米,而学校原址实际面积仅6200平方米。他担心,城区用地紧张,多出的2000多平方米建在哪里?“施工必须按规划来,但周边是一个新开发的楼盘,城区用地紧张,新校如何扩容?”喻学荣望着学校的旗杆,找不到答案。

    规划图面积为何大于学校原址实际面积?依据是什么?带着疑问,我们咨询了西湖区教体局。其基建财务处负责人介绍说,开建学校,规划用地大于实际用地面积,这问题他们也是头一次遇到。“建学校,首先要确定地块是否要建学校,如果要建,就要按照标准校舍来建。市里此前出台了《南昌市中小学旧城区网点布局规划》,学校规划要按照这个文件来做,可能8822平方米是这么计算出来的。至于规划用地和实际用地面积是否符合,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也在和南昌市城乡规划局沟通和协商,但还没有结果。”

    据南昌市教育局基建房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基本办学条件,江西省于2011年发布了《普通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根据规定,为满足学生的运动空间,人均校园用地总面积学生标准用地面积为20平方米/人,以一个班45人计算,就需900平方米,加上西湖区团结路学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配备相应的班级数量。

    “照这个办学标准,要建设能容纳18个班级的团结路新校,原址6200多平方米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规划部门对老城区建学校的容积率有一定要求,1平方米空间上建房不得超过0.7平方米,这意味着,6200多平方米上实际建房面积为4200多平方米,这个空间最多只够办一所幼儿园,更不要说去办一所18个班级的学校了。”南昌市教育局基建房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

    教育用地“走程序”费时难以估算

    南昌市教育局上述负责人称,学校项目建设在原址上,且面积在6000至8000平方米时,从决策定下来,到启动,再到竣工,最快需要2年,慢的需要3年,仅前期规划、审批等,都需要7至8个月,算上过年等各类假期,该过程可能需要1年。再从开工到竣工,最快也需要10个月。

    不少学校的情况可能与南昌市团结路学校一样,校舍经历几十年风雨,逐渐破损成危房,只能拆除老校舍,在原址重建。可是,要在城区建一所学校,哪怕是在原址上翻新不扩建,历时也要2至3年,其中建设施工只需八九个月,而更多的时间耗在了前期的审批流程上。2至3年,一些孩子可能已经毕业了,可学校还没建好。

    那么,新学校建起来,究竟要过多少道审批坎?

    “在城区,原址翻新不扩建,要经过4个阶段:前期决策、规划设计、招投标、后期施工。”南昌市教育局基建房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第一步,学校或其主管教育部门先根据学生数量确定要建多大面积,再拟定大致方案,在征求规划、国土、发改委等部门意见后,方可拿到抄告单。接下来到发改委立项,大项目得到省发改委,小项目要到市、县(区)级发改委。立项时要编制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常两周后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据介绍,原址重建要由设计部门编制规划方案,之后报规划部门批准,正常需两周时间。“招投标阶段最少要40天,这是一环扣一环的理想状态,因招标需要发改委、建委、招标办等部门审核招标是否达到前置条件”。

    一位业内人士称,四阶段不可怕,“要命”的是文件和现实脱节,总有矛盾需要人去“沟通”。这都是无法计算的隐形时间,如一耽误,那就是无限期的时间。

    “你所看到的8822平方米规划图只是一个意向性的、未经完整科学测量的规划,且是根据学校要容纳多少学生和办学条件来设计的。这个规划图也是建设周期最前面的一个环节。规划用地大于学校实际用地面积,也是常有的事,因为后期用地的变化未能全部考虑周全。这种情况在审批时可能会缩小规模,最终用地以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审批为准。”上述负责人称,之所以很矛盾,一方面是团结路周边的学校少,要满足周边居民的教育需求,该校设计时就要求能安排更多的学生,可按照规划标准,新校要建得宽敞,原址又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就要花很多时间去协调、沟通、做工作。时间耽误了,新校建设却毫无进展。

    此外,国家规定,一块教育用地,通常40%用来建房子和道路,50%用来建运动场地,10%用来建设绿地。但为了提高城市的绿化效果,南昌市要求全市新建用地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5%到45%。“说实话,学校的用途是用于教学,而不是建成休闲的公园,这个要求一般学校很难达到,这一道红线让学校审批进程的多个环节被卡住。”南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表示,相关部门称,按规定办就是不行,这又得有专人花时间去“协调”。

    据悉,设计阶段要分三步骤进行,耗时4个月左右。其间,令人非常头痛的是,教育用地原本有文件可以减免相关规费,但即便减免,也要一个一个部门去跑减免许可手续。比如,得去粉煤灰办办理规费减免,还得去墙改办、人防办等部门。“这些部门很多我都没听说过。我就想不通,可以减免的规费,文件也出台了,相关部门直接按照文件执行就得了,可非得每个部门又跑上一圈。有的部门说‘这要研究一下’,‘那要向领导汇报’,或者需要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光办减免手续就要耗掉几个星期,还未必办得好。”有校长抱怨,原本出台减免文件就是为了简政放权,也经过了相关部门的讨论和论证,但到了这些部门,简政放权如同一句空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