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跨越 提升内涵铸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奖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美国职业教育培训学习

    “陡峭的荒坡上,野草丛生,几间平房教室,两幢年久破旧的学生宿舍楼,整个校园全是土路。全校固定资产不足百万,学生不足百人……”1986年,刚刚建校的海南省工业学校坐落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市——五指山市,设施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在艰苦的条件面前,海南省工业学校不等不靠,凭着工校人对职教的满腔热忱,精诚团结,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取得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将一所山沟里办学的差校建设成海南省首批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一流职业学校”、“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海南省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创造了山沟里也能办出好职校的“奇迹”。

    2012年5月,学校走出大山,整体搬迁到有着“海口后花园”之称的定安县塔岭工业园区办学,翻开学校新的发展篇章。2012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牢牢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为学校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如今的海南省工业学校正借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东风,顺势而为,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气应用技术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与数字化校园、准军事化和企业化学生管理体系两个特色项目的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等四项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为驱动,带动学校各部门、各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促使学校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以“项目教学+分组合作”为驱动,打造“精细版”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六张课桌拼成一张长条课桌,六个或八个学生为一组围坐长条课桌四周”、“教师讲解布置完任务,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深入各小组,只观察不干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活力十足,课堂异常活跃”……所有这些景象是出现在运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也是出现在海南省工业学校课堂上的情景。

    一直以来,“如何将学生教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等问题都是困扰职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都是职业学校寻求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海南省工业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推行“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提炼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编制典型教学案例,精细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导入、讲授、提问、互动、活动等环节、明确每堂课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模式,引入小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达成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室,营造真实工作场景,理实一体进行教学,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配合分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为客观科学评价学生,在评价学生“做事”能力的同时,评价学生“做人”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该校积极探索、构建新的适应项目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打破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进一步细化评价要素、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推行多元化、精细化的评价模式,将企业、教师、小组、学生纳入评价体系,构建以业绩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学生评价和考核体系,企业、行业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确定并参与评价,教师评、学生自评和互评,考核平时表现、知识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育,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以“工学交替+双向联动+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打造“升级版”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海马实习的半个学期,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一方面,我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的实践与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我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回校后,我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该校12汽修3班的王同学如是表示。这个学期的上半个学期他和汽修专业的其他同学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被送到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个学期的企业实训。据任课教师反映,这些学生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企业实训后成熟了很多,对个人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学习的热情较以往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联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在。海南省工业学校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海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资源优势,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联合办学之路,形成了教室如车间,学生如学徒,教师如师傅,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示范校建设以来,该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完善“工学交替、双向联合、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升级版”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该校在学生入学一年后引企业入校提前招聘,让企业与学生“亲密接触”,确定订单培养对象,形成企业订单班。如此,学生在校便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学校通过工学交替,开设企业拓展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校兼职教师,到校为学生讲课授艺,编制包含合作企业信息的《学生专业学习手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让学生在获取通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岗位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实现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为促进校企之间的有效互动,该校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合作基地,在校内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建立完善校企“双向联动”机制,共商教学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共有保障机制,共招学生员工,有效解决了困扰学校的“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的难题及困扰企业的“如何留住员工,解决招工难”的难题,改革成效显著。

    以“三师素质+双师结构”为导向,打造具备十种能力素质的精良教师团队  

    “工业学校的老师认真负责,对孩子的关心甚至超过了我们家长,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教育我们放心……”海南省工业学校第十届家长会上,一家长道出了对老师的感激。“责任、敬业、博学、奉献”这是该校教师的特征。具备这一特征的优良教师团队则是该校核心竞争力所在,更是其作为一所国家中职示范建设校发挥其引领、骨干、辐射作用的支撑与动力所在。

    该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以“三师素质+双师结构”为导向,加大对教师的培育力度,增强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企业实践、学历晋升、考证培训、项目开发、技术合作、专业调研、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件制作、教具制作、题库建设、课题研究、指导大赛等形式,打造了一支具有爱岗敬业、专业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艺术、教研教改、评价艺术、职业指导、掌握新技术、技术应用和市场把握等十种能力素质的精良教师团队。

    该校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扶持一批积极进取、发展潜力突出的青年教师,培养和稳定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组建由行业知名专家、职教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储备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教师成长和培养机制。

    该校坚持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突出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出“内外结合、以校为本”的培养为原则;坚持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本位,以突出教师“双师结构”和“三师素质”的培养为原则;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标杆,以突出教师教育教研能力的培养为原则;坚持以创新激励机制为动力,以突出科学规范管理和教师良性发展为原则,加强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和“三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学团队。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90%,高级职称比例已达28%,兼职教师比例已达15%。

    以“准军事化和企业化”学生管理体系为抓手,打造学校德育新模式

    “班级设有董事长、总经理,像企业一样运转”、“宿舍内务如军营一般干净整洁”、“学生像军人一样,拥有军人般的身姿、军人般的纪律、军人般的作风”、“学生上课全部列队往返,携带书本、工具包的方式全班统一”、“学生在校园内行走‘二人成行、三人成列’,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该校在早期艰苦创业阶段,为求得学校的快速发展,将“管理”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引进企业“6S”管理和军营管理模式,推行准军事化和企业化管理,将军人作风和企业规范化管理内涵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刚毅的品质及学生的文明举止、安全规范、团结协作精神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