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棵树苗提供多种土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张丽萍

    “我有幸在北京农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得到两位导师的指导,为我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前,已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的孙宏贺,依然感恩在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攻读研究生的日子。

    在北京农学院,很多研究生都有两位导师,一位来自校内,另一位来自校外。孙宏贺正是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课题研究,并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专业论文。

    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慧敏说:“高校在学科、研究生授权点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科研院所则在科研平台、项目和科研实力方面更胜一筹。高校应与科研机构联合,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

    借鉴欧美许多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做法,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学校与首都农业集团、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等大型涉农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从合作企业聘请9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当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有校内外两位导师指导,实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研究生种兴禄曾在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涉农企业实习。“一方面我看到导师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做科学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更清楚地了解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这不断提醒我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与社会需求对接,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创新的作用。”种兴禄说。

    “为更好地适应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需要,高校应特别注重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郑文堂说,“要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目前,北京农学院已经先后与英国、日本、法国、波兰等国的一些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通过双方导师的联合和学生对国内外培养环境的经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人才培养目标。

    “每一个研究生都是一棵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的树苗。”王慧敏说,“我们希望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土壤的营养,让他们吸收到科研院所、国外大学、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的营养,更好地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