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实践能力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在操作中把抽象的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在实践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脑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促进儿童充分发展智力潜能。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与数学知识可以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的方式导入:“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如果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作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研究圆的特征,同学们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实践操作能力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环境,让他们多动手摆摆、弄弄,加大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并能运用已学到的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就能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拿出两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分法:(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一边议论一边摆弄,最后想出了办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学生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如在讲述“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投沙包。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应该站成一个圆投沙包,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边的人再依次投,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帮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它也能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街道田庄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