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花似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人口只有562万。这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但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落后。面对特殊的省情,青海省找准突破口,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实现青海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 高毅哲 王英桂

    王青平如今是青海省玉树州民族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一年前的9月15日,50岁的他作为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的一名教师,前往海拔3681米、距西宁800多公里外的这所中学开始支教工作。

    那一次,青海省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选派331名中小学教师,补充到玉树、果洛等农牧区支教。“青海的教育整体还比较落后,我们有义务做出一点贡献。”王青平说。

    青海,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562万。这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落后。

    面对特殊的省情,青海省找准突破口,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实现青海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

    2013年,青海省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73.9%。3年前,青海省的这一数字只是48%。短短几年,青海学前教育取得的成绩令人咋舌。

    30岁的白玛代吉是玉树州囊谦县城东幼儿园园长。她反复向记者确认,在她的同龄人中,从来没有一个人上过一天幼儿园。而现在,在这个只有5万人的县城里,却有3所幼儿园同时在建或即将投入使用,至少有1000名孩子将接受学前教育

    在青海省学前教育发展大潮中,囊谦县的3所幼儿园只是一朵浪花。近年来,青海投资20.82亿元,建设幼儿园1913所,到2015年将形成县有示范性幼儿园、乡镇有中心幼儿园、村有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和巡回教学点的学前教育“四级网络”,惠及近17万名幼儿。到那时,青海将基本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

    学前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折射出青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抓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个可以比较的数据是,2000年至2009年,青海全省教育总投入36.95亿元。2010年,即青海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的前一年,全省教育经费达到94.92亿元,是过去10年总投入的两倍多。2012年,青海省的教育经费超过185亿元。

    与此同时,青海省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联姻”,争取援助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青海就从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天津、上海等地争取教育援助资金5亿多元。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投入民族地区、纯农牧业地区。

    自2010年以来,青海省先后投资97亿元,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暨布局调整项目,基本解决了校舍安全问题;投资48亿元,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改善了1083所长期保留乡镇以上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集中财力的持续攻坚,使青海全省的基础教育面貌为之一变,长期困扰青海义务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质量差”的问题,持续得到解决。当地的干部形容,偏远农牧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水平“一夜之间赶上了省会西宁”。

     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8月的果洛州达日县,已经飘起了雪花。

    自1987年来到达日县,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黄芸已经在高原度过了27个年头。作为汉语文教研员,黄芸一人对应着全县63名汉语文教师,每学期她最少要听120课时并进行评课。达日县地广人稀,很多时候,为了听一节课,黄芸要赶一天的路。为了集中听课,她常常一离开县城就是十天半月。

    长年的高原生活,使黄芸已经得了慢性高原病。她很快就要退休了,但想起工作了27年的达日县,她又有些不舍。

    不舍既来自于27年积累的情感,也来自于黄芸跃跃欲试的挑战之心:“眼看着学校越修越漂亮,教育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我还想为达日的教育发展留下一点自己的印记。”

    面对教育大发展激发的师生教学和读书的热情,青海省加强省级统筹,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自2006年以来,仅通过国家特岗计划,6个民族自治州就为农牧区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4474名,占特岗教师总数的81.01%。2013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增加2137个,增量中6个民族自治州占98.5%,并且编制配备向农村牧区、教学点倾斜。这一年,青海又开始实施331名中小学教师支援南部地区工程,并组织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师范生赴农牧区开展顶岗支教实习。

    一大批新生力量的到来,使高原深处的学校悄然发生变化。36岁的西宁市十四中教师李振来到了玉树州民族中学没几天,就被任命为校教研室副主任。1年里,李振帮助学校建立一整套教研工作制度,改变了以往教研随意化的情况。他还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使学校对每一名教师的进步情况有了清晰把握。

    在玉树州民族中学支教的王青平,尽管每周要上9节课,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但他还是兼任了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在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上,给当地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在空余时间,王青平也没有闲着,他到处走访,写出了4000多字的调研报告《玉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给上级部门。

    玉树州民族中学副校长索红卫说:“从省内东部地区来的老师,帮助我们提高了教学水平,他们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更是让我们学校实现了内涵发展。”

    与此同时,青海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2013年,青海省又对全省4200名学前教育教师以“送教下乡”的方式进行分层分类培训,覆盖了全省90%以上的学前教育专任教师。

    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

    漂亮的校舍建起来了,新鲜的血液补充到了,优秀的师资流动起来了。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呢?青海省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质量。

    在青海,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玉树州民族中学在校内建起了民俗风情陈列馆,发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把代表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器具、当地特有的动植物标本等收集起来。学校以此为校本教学场所,发起学生自己动手,记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希望将来玉树州民族中学的学生,都能带有学校特有的烙印。”索红卫说。

    为了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青海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质量检测和过程性考核都纳入对学校的质量评定中。

    教育局的干部和校领导不打招呼,推门进教室听课。对这样的情形,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中心学校教师高玉英已经习惯了。高玉英说:“每个学期,教育局会来四五批人,校领导则每周都来听课,到哪个课堂,完全随机。”

    这些“不速之客”要考察的不仅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他们还要考察校本教研、教学常规管理等内容。这些过程性评价占到教师年终考核的40%。“通过这些过程性考核,使教师们不再把目光紧盯住分数,而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授课质量的提高。”共和乡中心学校校长唐以存说。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些高校引入行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大学等高校与知名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克思合作,每年度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近30个大小项,涉及就业竞争力、薪资水平、校友评价、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与成绩分析等。

    这样的评价机制也在催生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变革。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学校在6栋大楼的楼顶上建成一套总投资900万元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不仅能发电,而且实现将多余电量输送电网。相关专业的学生,则将成为这套系统的安装、维护主力。用人单位纷纷给学校的教学质量打出高分。

    培养建设青海的主力军

    青海省内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合青海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不仅事关本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更关系到青海未来的长久发展。”青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从这样的高度出发,青海的教育改革再次延伸。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被称为“74号文件”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的出台。

    根据74号文件,青海师大“要合理安排师范教育规模,在培养好基础教育师资、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藏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的同时,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适应我省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我们转型的想法,与省政府不谋而合。”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崔巍说。在校内进行的调研中,一些办学方式几十年不变的专业已难以为继。“这样盲目办学,对国家教育经费和学生家庭投入都是一种浪费。”崔巍表示,到2020年,学校规划的50个专业中,师范类约占30%,理工类专业占到60%。这些专业设置,基本贴近青海新兴产业的建设发展。

    在一些先行先试的专业中,青海师范大学已经尝到甜头。金融业是青海省提出的未来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服务业之一。近几年,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进驻西宁。青海师大2005年开设了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基本流入这些金融机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