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关注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学校的核心关注点。真真切切地落实这些“关注”,是对育人理念的正本清源。

    ■孙叶青

    有人说,三流的校长看账房,二流的校长管课堂,一流的校长重思想。作为一名业务副校长,我只能管管课堂。

    有一个学期,我在校内开设了126节各类研讨课,几乎以每天一节的频率呈现给老师。涉及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引领课、个性教师展示课、常态课、复习课、习题课、作文课、早读课,等等。临近期末,我们举行了学期课堂教学研究总结大会,这个总结也是以一堂八年级学生的化学起始课的形式出现的。

    通过这126节研讨课,我们着重引导教师落实课堂教学的几个核心“关注”,努力改变我们的课堂,改进我们的教学。

    关注课堂,变“讲堂”为“学堂”

    “学堂”是旧时对学校的一种称呼,我很怀念这个说法,在这里借用一下。

    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但根本的区分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还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更多的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知识的获得、能力的训练、品德的熏陶,任何课堂都称不上是好课。无论教师如何博学、技艺如何精湛,忽视学生存在的课堂都仅仅是教师个人才艺的展示。

    只有把学生、把更多的乃至全体学生当作教学的核心,当作第一关注点、第一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变着眼教师“教”的“讲堂”为着眼学生“学”的“学堂”,才可能是好课。这应该成为教学的底线。

    关注学生,不让“学生”过早地成为“考生”

    “学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一种角色。无论处在何种阶段,“学生”总能让人联想到活力、向上与成长,让人听到生命主动拔节的声音,戴着红领巾的娃娃和老年大学的奶奶,莫不如此。

    “考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暂时处于的一种被动状态,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功利性目的。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备考”成了日子的主宰,考试的外源性压力代替了成长的内动力。

    应试教育的课堂,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素质教育的课堂,培养的是“学生”,是把没有问题、少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会找到新的问题。

    关注成长,不以“成绩”、“成功”来代替“成长”

    成绩、成功与成长之间是不可以画等号的。

    成绩主要是用数字或符号来体现的。数字只是对智力或者说知识的一个衡量指标,但是这个用数字表示的“成绩”竟然在人生的各种关口成了是否被遴选的唯一标准。素质和能力难以像知识那样被量化,正如GDP可以量化,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难以做到一样。

    我们学校在1999年创办时确定的校训“为成功人生做准备”,因避免了四词八字的俗套,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但是,最近几年,我越来越觉得用这一句话作为校训不大对劲。成功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大大小小的成功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个跳动的一闪而过的符号,人生的成长才是最大的成功。

    课堂、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学校的核心关注点。真真切切地落实这些“关注”,是对育人理念的正本清源,也是让学校教育向着爱与智慧的本源回归的一个极好的切入口。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寿春中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