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系 情之所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2011年3月以来,685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首师大接受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培训。学校始终坚持用心用情做好工作,真情的付出有了真回报,广大新疆学员也动了心、动了情,真正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本报记者 纪秀君

    “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我们的关心,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我们深深懂得,只有将浓浓的感恩情化为学习动力,才能不负期望。”经过两年培训,已经考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的阿卜来提这样说道。

    自2011年3月以来,有685名像阿卜来提一样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首师大接受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培训。学校始终坚持用心用情做好工作,真情的付出有了真回报,广大新疆学员也动了心、动了情,真正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举全校之力,把最好的给新疆学员

    培训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师大作为全国第一批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之一,接收的学员已经占在京新疆学员的45.7%。

    解决好新疆学员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如何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六个最”是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达成的共识,即最高的政治责任感、最深厚的民族感情、最强的组织阵容、最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最优秀的师资配备、最有力的经费保障,堪称“以首善标准,举全校之力”。

    细节之处最见真功夫。为妥善安置好近700名学员的学习生活,学校改扩建了两个清真食堂,专门聘请了维族厨师;专门租用校内盈利性宾馆,并改造了学生宿舍、浴室。

    “我对北京的感受非常好,没想到在异地遥远的地方,也有亲人一样的人,我们都感受到了温暖。”学员古丽艾塞丽·阿卜杜拉说,在首师大,住宿、吃饭、教学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好的条件。

    最让学员感动的是,每次往返的接送,还有学员生病时的探访,学校领导都亲力亲为。“张雪书记定期深入宿舍、教室,有学员生病了,她全程陪同诊治,而且还不远万里奔赴和田开展家访。”阿卜来提说,这些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深感动着大家。

    集教学骨干,按需施教提高实效

    受地域、文化、语言、民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学员普遍存在着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未就业时间较长等各种困难。在入校的汉语水平摸底测试中,学员最低分仅为1.9分,最高分也不过40分。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先后6次深入和田县、乡、村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当地实际需要,结合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其现有专业背景,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围绕汉语水平、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采取模块化方式设置课程。

    “学校任课教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中青年教学骨干,他们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注重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首师大党委书记张雪说,老师们充满爱心和信任地进行工作,有的老师细心关注学员的点滴成长,制作小奖状奖励进步生;有的老师为了督促学员学习,每周至少两天乘车40余公里到良乡校区提供帮助。他们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员的距离。

    “有很多人鼓励我,对我说‘你是最棒的,继续努力’。”学员麦丽莎说,“我们和学校里的汉族学生、老师相互关心,在北京我第一次感觉到了集体和团队的力量。”

    老师们教学尽心尽力,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各科考试情况都有了明显提升。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通过率达90%以上。

    寻多种途径,让学员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跟研究生参加了很多次1+1共建活动,是他们让我们充满了对学习的自信,是他们让我们暂时忘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学员茹先古丽说。

    为了帮助学员适应大学生活、提高汉语水平,学校启动了“1+1互助成长”人才培养计划,让新疆学员跟在校大学生结成了互助成长对子。此外,学校还安排了汉语言文字专业的53名保研本科生作为教学秘书,辅导并跟踪学员每周学习情况。

    学校还组织多种活动,加强学员的“四个认同”教育,其中包括开设中华文化专题等课程,邀请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等专家做讲座,开展以“览开国圣地、品悠久历史”为主题的系列考察活动,等等。

    经过两年的培养,学员们结业返疆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学校先后对用人单位组织了三次回访调查,就业率达99%以上,基层用人单位对学员们“如获至宝”。

    “和田缺老师,至少缺一万名。首师大为和田培养的这支留下不走的援疆教师团队,将成为南疆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地政府一位负责同志这样说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