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博学明德人才 谱写顶天立地诗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该排名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为主要指标,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32所大学上榜,南京医科大学首次位列其中,这无疑是赠予南医大80岁华诞最好的生日礼物。

    “医学之道大矣哉,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来世。”80年前,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南医大创始人之一的陈果夫先生用毛笔手书下这段医学条幅,让“为博爱谋福利人群”的精神伴随着一所大学走过了风雨征程。80年后的今天,南医大人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个个突破性成就,令世人瞩目,被业界称为“南医现象”。

    育人为本

    英才辈出担当中流砥柱

    80年来,学校培养出了6万多名医学专门人才,其中一大批人成为院士、省部级领导及各级各类技术精英和管理精英,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国立江苏医政学院”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创立,以培养卫生行政、医学教育、中西医疗人才为宗旨。时值国家多事之秋,学校以“博爱”为校训,鼎力倡导“为民谋福利”的新精神,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反细菌战等多个重要战役和抗击重大疾病中,留下了南医人力学笃行、造福人类的身影。一代代的南医人从历史开篇,到今日丰硕成果,都是秉“博学”之渊源,承“明德”之精神,遂“博学至精,明德至善”成为南医大之校训。

    80年的风雨磨炼中,南医大人始终有股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神气,走出了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教学名师、9名“江苏特聘教授”、3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团队”,此外,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入选“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王学浩圆了几代南医人的梦。他是南医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该校历史上首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8年来,王学浩始终坚守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以勇于创新、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率先在中国大陆建立活体肝移植技术规范化体系,将活体肝移植技术向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还解决了诸多肝脏外科领域的疑难病症,开创了我国肝癌早期定位和定性诊断,诊治患者数以万计。“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一样能做!”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的王学浩仍持有一颗不懈追求的心。

    一流的人才队伍支撑起一流的大学,他们担当起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南医大十分注重校内本土人才培养,设立了校特聘教授制度,实施教学名师和名医工程、“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形成结构优化、视野开阔的优秀教师梯队。同时,学校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3人,并逐步加大团队引进,如代谢病研究团队、生殖医学研究团队、干细胞和神经再生研究团队等,给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博学至精,明德至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南医大加强医学与人文的融通,培养至精至善的精诚大医。以“培养袁慧英式医学人才,做品德高尚医护工作者”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激励每一个医林学子学习“不畏艰险、一心赴救,不忘医护天职”的精神,做新时代的医护工作者。80年来,学校培养出了6万多名医学专门人才,其中一大批人成为院士、省部级领导,国内外著名三甲医院和医学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政府卫生管理服务部门、大中型医药高新企业的技术精英和管理精英,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该校涌现出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优秀学子:“最美医生”之一陈洪武、高苏麟,“最美护士”之一周好、卢长艳,“最美医学生”之一谢文静、张书文,“最美基层干部”之一沈谨,他们在面对他人生命处于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彰显了南医人的大爱大勇。 

    学术为魂

    科研平台支撑高端研究

    2001年至2014年,南医大新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从1934年刚建校时的植物医药试种场、研究所,到1942年的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寄生虫学研究部,80年间,以救死扶伤、造福人民为己任,潜心于医学教育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师生们,从未放弃过对医学学科建设的投入和探索,在中国医疗事业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在几代南医大人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学校的内科学(心血管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药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还有4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以来,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门2013年一级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跻身全国前三、基础医学名列全国第7、临床医学名列全国第18、口腔医学名列全国第6、护理学名列全国第8。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高端研究的重要基地。南医大始终把高技术科研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高技术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新的突破。

    沙家豪是南医大“国家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由他主导的实验室,在生殖医学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该实验室聚集了学校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上从事生殖医学研究的人才,定期开展信息和学术交流,改变了以往各自为阵、信息闭塞、资源浪费的科研情况。“沙教授非常细致严谨,连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都是亲自把关。”沙家豪的一名学生说,导师认真的学术作风无形中影响着他更好地走在科研道路上。

    2001年至2014年,南医大新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至此,全校拥有规模以上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形成了国家、部省和校级科研平台体系。

    成果转化

    “顶天立地”高效服务社会

    2001年至2013年,学校的科研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各个渠道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554项,其中国家项目1274项。  

    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载体,其数量和质量被看作是衡量一所大学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80年的春秋洗礼,让南京医科大学以卓越超脱了平凡。

    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积累,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南医大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实施临床提升战略和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等,2001年至2013年,学校的科研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各个渠道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554项,其中国家项目1274项。  

    依托重大研究项目,南医大科研成果令人瞩目,在生殖医学、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神经精神药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活体肝移植等领域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以来,以首个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SCIE)文献4917篇,其中SCI(SCIE)论文4049篇;2001年至2014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88项,获得医学领域的发明专利92件。

    南医大校长、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洪兵就是该校在科研道路上取得卓越成果的典范之一。为什么有人抽一辈子烟却不会得肺癌?为什么有些人不吸烟反而患上肺癌?沈洪兵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比较了上万例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型后,先后成功筛查出9个肺癌风险基因位点,它们被确认是与肺癌有关的“安全隐患”,该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得知这些风险位点,就使得肺癌易感风险度评估成为可能,这对预防肺癌发生是非常有价值的。”沈洪兵说。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附属医院作为南医大发展的主力军,其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的强弱。目前,学校共有附属医院23家,临床医学院6家。学校充分整合优质科研资源,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科研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创造了“双赢”的良好合作氛围。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还与泰州医药城、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江宁科创园等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2001年至2013年,学校开展四技服务项目近3000项,发挥和拓展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瞄准生殖医学先进技术、解决男女不孕不育问题的南医大刘嘉茵教授,发现焦虑症治疗新靶点的朱东亚教授,着眼于泌尿系肿瘤研究和治疗的殷长军教授……这些年来,南医人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牢记医学即“人学”的训诫,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服务社会。他们在科研道路上“顶天立地”,一方面立足科学前沿,解决影响人类健康的尖端科学问题,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仆后继,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奋斗不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每日传真     下一篇:积极推进校务委员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