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铸辉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运动会

    新乡学院是由成立于1949年的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80年的平原大学和新乡市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并于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升格为地方性本科院校。

    目前的新乡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协调发展,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730亩,设有22个教学院(系、部)。开设3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816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馆藏书总量143.92万册,中外文期刊1416种,电子图书100.62万册,电子期刊12023种,各类数据库36个,多类型、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7年本科办学,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承“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构建“人本化、开放式、合作型”的办学模式,学校领导班子科学谋划、励精图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通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的历史使命和根基所在,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契合度达100%。

    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全校性公开课等活动,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被遴选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目前,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团队,拥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校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获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项。

    学校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强化实践训练,逐步探索出一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与新乡市企业、行业共建了纳米碳修饰膜技术工程实验室、动物疫病分子诊断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膜技术实验室、多肽生物技术实验室2个新乡市重点实验室,还共建有薄膜功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政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效切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多种育人途径。化学化工学院与华兰生物、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联合设置“华兰班”、“心连心班”,实施订单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教育科学学院与新乡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U—S(University—School)合作模式,培养优秀师资;文学院与新乡市作家协会合作,开设“作家班”,邀请知名作家、报刊编辑为学生上课,培养学生的创作、写作能力。

    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英国东伦敦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博士山学院、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构建“四育人”体系

    培育实践育人特色

    在传统的“三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学校强化实践育人工作,把“构建‘四育人’体系,培育实践育人办学特色”的发展目标写入学校五年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新乡学院实践育人实施方案》,确立了“立德树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目标体系。建构了以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科技实践、管理实践、劳动实践、艺术实践、军事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德育实践“十类实践”为主体的实践育人内容体系。实施实践育人“十个一工程”(每个学生参加1个月军训、1周劳动、1个月社会实践、至少1个学生社团,建成由100人组成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立100个实践育人基地,每个学生撰写1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并遴选100篇优秀报告汇编成册,设立100个创业创新项目,种1片大学生林),摸索出“三课堂”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建设了“多元化”的实践育人队伍,搭建了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平台。

    学校先后4次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4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省级优秀团队”称号。

    2011年11月,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1次联席会议上,时任新乡学院院长的杨宏志教授作了专题报告,介绍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时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在2013年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

    实践育人办学特色的逐步凝练,对学校育人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和影响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引培并重多措并举

    调整优化师资结构

    学校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构筑人才高地。先后启动“硕士化工程”、“师资培训工程”、“博士引进与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努力实现“三个千人次计划”(千人次外出培训计划、千人次到企(行)业实践锻炼计划、千人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计划)目标。已派出1042人次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其中555人次教师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院所进修、访学,选派106人次教师参加国家、省级等各类短期培训班,组织331名教师参加“北京大学新乡学院教师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派出50人次教师到英国、法国的高校培训学习。近3年,引进与培养博士36人,在读博士59人。目前到企(行)业任职或锻炼的教师达到521人次,力争到“十二五”末使任课教师都具有到企(行)业任职或锻炼的经历。聘请知名教授和高级技术专家以及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实习实训导师,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增加了双师型教师数量,使优秀教师在这里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成长有环境。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94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0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23人。

    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等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家津贴专家4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0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5人。

    加强校企地对接

    推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科研与区域产业相结合,开展应用性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科研平台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3年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39项,其中国家等级6项、省部级20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9项、国家专利39项。其中,与企业联合研发的银锌电池智能充放电装置已成功应用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合作研发出基于虚拟样机的起重机械虚拟检测平台、绿色滑板润滑材料制备工艺等一批优秀成果。

    学校主办有《管理学刊》、《行政科学论坛》、《新乡学院学报》三种学术刊物,其中《管理学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

    近年来,承办了《管理学刊》建设研讨会、首届竹林七贤暨中原历史文化学术论坛、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新闻学高峰论坛、第六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等各种大型学术会议。

    学校设有“中原大讲堂·新乡学院讲堂”、民进新乡市委“开明讲堂”、“新乡学院教授博士论坛”。学校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实现近千人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培训,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推进校风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工作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并形成常态,学习榜样典型和参加公益活动积极踊跃。袁海洋同学于2012年、刘文欣同学于2014年勇救深潭落水儿童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受到《河南日报》、《河南青年报》、《新乡日报》和新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持续报道和关注。

    搭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竞赛,近3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类竞赛,取得省级以上奖项307项,其中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音乐剧《让理想飞翔》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纪录片《盆窑工》在2012年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纪实奖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